病毒引發的假消息如何分:全球虛假信息指數告訴你

新冠病毒(Covid-19)的傳播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和新聞報道的狂熱。然而,關於病毒的虛假信息傳播得比病毒本身還要快。世界衛生組織(WHO)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7日,全球已有201個國家地區報告了該病毒。今年1月到2月,來自39個國家的事實核查人員揭穿了15種語言的495個謊言,這比病毒傳播的國家還多。2月15日,WHO總幹事譚德塞出席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說:“我們抗擊的不止是流行病疫情,我們還在抗擊一場信息疫情(infodemic)”。的確,今年是虛假信息瘋狂蔓延的不尋常的一年。面對人類進入自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時代後的第一次信息疫情,信息素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虛假信息並不新鮮,但新興數字工具讓它更容易迅速傳播。

疫情發生以來,一家叫做“全球虛假信息指數”(GDI)的非盈利公司遵循中立、獨立、透明三項原則,針對虛假信息展開探索,通過GDI指數的大小,將虛假信息風險級別定為低、中低、中、中高和高5個等級,旨在破壞虛假信息站點,對其進行退款和降級。GDI顯示了有關冠狀病毒虛假信息的4種典型模式:

1.官方信息和數據被扭曲以提供不實信息

以維基百科為例,作為最受歡迎的信息平臺之一,維基百科擁有1800萬的獨立瀏覽量,是名人簡歷、國家統計數據等各種信息的可靠來源。維基百科採用的是眾包文章編輯模式,所以它必須要對編輯的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查,防止文章內容被蓄意曲解、破壞。最近,網絡管理員不得不關閉了在冠狀病毒頁面上的編輯權限,原因是陰謀、被曲解的證據和虛假信息的引入。自2020年1月3日以來,該頁面已經被2400多名編輯編輯17,000多次。

情報戰疫 | 病毒引發的假消息如何分:全球虛假信息指數告訴你

圖1:維基百科“冠狀病毒”詞條編輯統計

2.以冠狀病毒為幌子來推動對抗性敘述

許多謠言都有明確的宣傳信息,GDI稱之為“對抗性敘述”。與大多數虛假信息宣傳活動一樣,在第一例病例被報道後,與冠狀病毒有關的謠言幾乎立即出現在邊緣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和健康雜誌上。相關報道宣揚針對中國和美國、甚至針對比爾·蓋茨的陰謀論,稱他們是病毒背後的邪惡力量。例如,InfoWars兜售一種陰謀論,認為這種冠狀病毒是由美國開發、中國釋放的生物武器:

情報戰疫 | 病毒引發的假消息如何分:全球虛假信息指數告訴你

圖2:InfoWars兜售陰謀論

3.主流媒體正在掀起虛假信息運動

當敵對性的敘事性信息甚至滲透到主流和可信的媒體來源時,就會成功地成為一種虛假信息策略。這種情況在報道冠狀病毒的各種新聞網站上反覆發生。例如,英國《每日快報》發表了一份現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地圖,它宣揚中國政府正通過迅速火化受害者來掩蓋病毒的傳播範圍,從而增加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情報戰疫 | 病毒引發的假消息如何分:全球虛假信息指數告訴你

圖3:主流媒體散佈虛假信息

4.虛假信息參與者正在從中牟利

情報戰疫 | 病毒引發的假消息如何分:全球虛假信息指數告訴你

圖4:虛假信息網站利用廣告盈利

(來源:https://disinformationindex.org/2020/02/coronavirus-the-makings-of-a-disinformation-pandemic/)

針對虛假信息,美國康涅狄格州的CPTV電視臺也推出了公共原創紀錄片《偽造:在錯誤信息時代尋找真相》(FAKE: Searching for Truth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分析了通過現代媒體操縱消息和受眾的多種方式。幫助大眾檢測信息,提高媒體素養,CPTV發佈了《發現與事實指南》(Guide to Finding Fakes&Facts),給出了具體提示。


提示1:識別消息

·觀點或社論?

這些文章可能是記者或專家寫的,它們應該被清楚地標記為觀點文章,而不是相對公正的新聞報道。

·戲仿或諷刺?

以娛樂為目的,以諷刺或幽默為能事的消息都不是可靠的新聞來源。例如《洋蔥報》(The Onion)的文章或《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博羅威茨報告(Borowitz Report)。

·原生廣告或贊助內容?

其主要目的是推銷,而不是提供公正的信息。

·統發稿或議程稿?

公共關係的文章來自企業或組織的議程,經常被標記為“立即發佈”。

·倡導或智庫出版物?

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Moveon.org或美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等組織可能會提供有用的材料,但它們應該被理解為代表某個特定觀點的文章。


提示2:質疑一切——像記者一樣思考

·考慮作者

作者是新聞記者、新聞製造者還是新聞偽造者?

·考慮出版社

這份出版物是真實和有信譽的,還是虛假和欺詐的?還是有偏見嗎?誰擁有這份出版物是透明的嗎?

·考慮信源

這個故事引用了誰的話?他們是真人嗎?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嗎?可以信任他們嗎?能找到更多來源嗎?可信的其他新聞媒體也在報道同樣的事嗎?

·考慮消息用途

讓我瞭解信息?幫助我從各個方面思考問題?售賣商品?它能給我一個結論,還是能幫助我得出自己的結論?


提示3:學會嗅探一個假新聞網站

——它看起來或聞起來像垃圾嗎?

·全是大寫字母,或者明顯是PS過的圖片

·大量彈出窗口和橫幅廣告

· 域名有問題(假冒網站經常在受信任的品牌上添加“ .co”以狐假虎威,如“abcnews.com.co”)

·登陸未知網站,請查看“關於”頁面,然後用“ fake”(假)一詞對其進行搜索,看看會發生什麼

·如果故事提供鏈接,請關注(垃圾通常會導致更糟的垃圾)。沒有鏈接、引用或參考,就更不可信

·通過可靠的渠道來證實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檢查日期(社交媒體經常會讓過時的故事復活)

·閱讀過去的頭條新聞(它們常常與下面的東西毫無相似之處)

·照片可能被錯誤識別和標註日期(使用像TinEye這樣的反向圖像搜索引擎來查看圖像的真正來源)

·身體篩查(假消息常常讓你氣不打一處來)

·最後,如果你不確定這是真的,請不要分享它!


提示4:媒體素養自測

——你離被媒體操縱有多遠?

·分辨事實與意見

·學習使用反向圖像搜索閱讀有關的工具,以檢測照片的真正來源

·使用“新聞衛士”等服務(新聞衛士是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僱傭經過審查、訓練、真實的記者來評估新聞網站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查看事實核查網站(如factcheck.org、politifact.com、華盛頓郵報事實核查器和陽光基金會都對當天的新聞提供可信度和完整性核查。不過,這些網站也可能帶有偏見)


提示5:全面審視

——你知道這些術語背後的含義嗎?

·“憤怒影響者”(Outrage Influencer)

陰謀論者利用大眾傳媒傳播虛假信息,試圖煽動人們的恐懼、憤怒或仇恨。

·“虛幻事實效應”(Illusory Truth Affect)

如果一個謊言經常被重複,人們就會開始相信它。

·“算法宣傳”(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利用人工智能、個人在線數據和自動化、高速計算,向最易受影響的人群傳遞虛假新聞故事。

·“迴音室”(Echo Chamber)

指的是這樣一種環境:人們只會被介紹一些想法、故事或信息,而這些想法、故事或信息證實並強化了他們自己原有的信念。

·“偶遇新聞”(Bumping Into News)

描述了大多數數字原住民消費新聞的方式——通過在社交媒體上偶然發現新聞,而不是有意尋找有信譽的消息來源。

(來源:https://cptv.org/guide-to-finding-fakes-facts/)

認知偏差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傾向於尋找或偏愛與我們現有信念一致的信息。我們接受的信息表面上是真實的,而對事實進行更深入、更客觀的考察可能會證明之前的認定的信息是錯誤的。如今像PS和AI等技術結合Facebook和Youtube等平臺讓虛假信息的傳播日益嚴重。幾十年來,與流行病有關的虛假信息宣傳活動一直被用來矇騙大眾。不幸的是,Covid-19引起的信息疫情並不新鮮。全球安全、衝突和網絡犯罪方面的專家、紐約大學博士Pano Yannakogergos說,“關於Covid-19的虛假信息的傳播再次證明,任何危機(或病毒)都將被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虛假信息機器所利用。”謊言往往不會顯著到“非白即黑”,而是非常隱蔽地存在於“灰色地帶”。識別虛假信息,在錯誤信息時代尋找真相,需要能夠剖析突發新聞、評估派系內容,並使用批判性思維技巧。


更多閱讀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