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得有耐心,最忌語言暴力,是嗎?

農在天涯


父母教育孩子得有耐心,最忌語言暴力。這個間題不是絕對,孩子教育首先得有耐心,用各種比喻和方法來說服他,給他講道理,不能由著他的性子。同時也要將相應的厲害關係說給他聽,如果啥也不聽,亂來,可以適當地打一下,要他知道痛,而從不再犯,人和動物在識別方面都是一樣的,只是人的大腦要聰明些,如一匹牛,你不是牽著它的鼻子叫它轉彎它會聽嗎?你不打他幾下它會走得快嗎?。人雖然不能和動物比就是人有理智,但孩子的理智未完全成熟,這就要父母去引導,在引導的過程中肯定會產生磨擦,這也是正常。


郜家和


父母教育孩子得有耐心,最忌語言暴力,是的。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繫。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大後方!如果這個後方失守了,他在前方受到的教育將功虧一簣。

上一屆就有這樣一個孩子,不講衛生,作業不做,隨意辱罵別人,自控能力非常差,正上著課呢,誰惹著他了?他就會站起來大聲的罵人。而他的父母在群中的照片顯示,是成功的人士。衣著很得體,說話也彬彬有禮。跟班主任溝通了解到:就是由於他父母為了打拼事業,只顧忙自己的事,疏於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結果使孩子走到這種地步。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薰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有暴力傾向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有暴力傾向。

所以對孩子教育要多一點耐心,小時候不要有動作的暴力,大了,不要有語言的暴力,否則他將活成你不希望的樣子。皮肉的暴力傷的是在身體,語言暴力傷的是在心靈。你有嘴無心的一句話,可能讓他記一輩子,讓他遲遲走不出來。容易使孩子失去了自信。

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學習成功的精神支柱,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甚至比智力教育更為重要,許多時候,孩子學習不好,往往不是智力問題,而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實踐和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我的同事就有過慘痛的教訓。她女兒小時很活波,愛表現,很自信。每種性格都有它的兩面性?反過來說她就比較粗糙,幹什麼都不夠細緻。她就盯著了孩子的缺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擊,諷刺挖苦,沒有耐心,言語暴力,最後自信心喪失,學習也一落千丈!



孩子的自卑心理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錯誤的教育方式及孩子抗挫折比較低造成的。當一個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籠罩,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言語的暴力,缺乏耐心,就會導致孩子們自卑。不敢展示自己,怕這怕那。

我班有位很優秀的女生,作文寫得非常好,但每次讓她自己讀的時候,她就扭扭捏捏,不願意讀,後來據我瞭解,在他小時候他讀書的時候,媽媽嫌吵,說她讀得難聽,後來她就不願再大聲朗讀了。

因此,家長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指責,讓孩子在實踐中品嚐到成功的快樂,並從成功中體會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本領的,自己並不比別人差。讓 孩子走出自卑!

總之作為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遠離語言的暴力,讓孩子能在輕鬆愉快的環境裡茁壯的成長!


初中語文李老師


您好,我是育嬰師睿睿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世上有一種暴力,不會在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裡導致無法揮去的陰影,嚴重的話甚至會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語言暴力。

胡慎之曾說到: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語言暴力真的會變成一把兇器。

父母教育孩子時沒有耐心,同時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失控後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有些父母會直接動手打孩子,家長只顧宣洩自己的情緒,卻忽略孩子的感受,事後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是已經晚了,家長的火燒到孩子,長時間在這樣充滿怒火的家庭裡成長,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對孩子教育沒耐心,經常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01

陳喬恩曾經在節目上坦言:小時媽媽經常動手打自己,讓自己壓力很大,童年一直活在恐懼中。在日常生活中,她與媽媽的關係不是很親密,與媽媽獨處時根本就不知道說什麼,氣氛很尷尬。

40多歲的陳喬恩,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娛樂圈也算如魚得水,但在現實生活中,她的性格比較孤僻,且不善與人溝通,她在媽媽面前依舊像個小女孩一樣怯懦和不知所措,生怕自己做錯什麼,說錯什麼,導致母親像小時那樣的對待,童年的那些經歷,是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陳喬恩的母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孩子的家長,絕對不會刻意對孩子不好,經常打罵孩子是錯誤的行為,這些道理家長都明白,但是有時候面對事情和孩子時,失去了耐心,不想好好的和孩子溝通和講道理,所以就選擇了最直接,最愚蠢的方式—打罵孩子。

是啊,沒有父母是喜歡經常對孩子發火的,父母也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好好相處,很多時候就是教育孩子失去了耐心,一下就忍不住了。

02

一部《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的國內教育短片,短短兩分鐘的內容非常震撼,短片中的一些話,可能很多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了!”

“真是沒見過你這麼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對孩子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最要命的是,這種言語上的傷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大量的存在,而且日久經年一直重複發生著。

我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父母的語言暴力”,發現有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描述者,ta們要麼心懷恐懼,不知家長下一步會做出哪些瘋狂舉動;要麼畏首畏尾,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 分享其中一個描述者的內容:

我知道我媽語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發現自己潛移默化的學會她的語言習慣,無意識時也會把情緒帶到話語裡,一字一句都在傷人.......我知道這樣下去只會把愛的人推得越來越遠,可是我沒辦法控制住。

所以我漸漸關上心裡的那扇窗,難過時試著自我安慰,寫日記,購物,獎勵自己好吃的,開始在家人面前沉默,試著逃離去家以外的地方,讓自己記得如果以後有幸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要呵護,不能讓同樣的悲傷,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外面看著正常,在家裡暴躁無比,和家人永遠無法用溫和的語氣說話,自卑敏感,別人一句話都能刺痛我,喜怒無常,對別人防備心很重,只要是傷害過我的人,永遠別想再接近我。

廢物

就知道吃

丟人

蠢死了

怎麼不去死

走開走開

我寧可沒有生過你

這些戳進孩子內心深處的詞語,後來都逐漸變成了傷害孩子的兇器,和孩子與父母恩斷義絕的斷情刀。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每個人來到這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們沒有三觀,沒有是非觀念,正處於成長期的孩子,這時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很有可能在孩子的一生中起重大影響,那些在家長看來,也許根本算不上語言暴力或輕鬆平常的話,在乾淨的、沒見過世界醜陋的孩子面前,就是語言暴力,對孩子會有致命的傷害。

▶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原因是:

  • 孩子出於恐懼,安全感受到傷害,不再信任父母,在情感上強行和父母中斷連接,和父母拉開距離,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 有些孩子已習以為常,乾脆破罐子破摔,雖滿心不服,卻懶得反駁,故意用不配合來氣父母,孩子心中的潛臺詞就是惹不起你們,我躲得起總可以吧

  • 嚴重的是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碾壓,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甚至有自卑和自閉傾向,害怕擔心自己跟父母說什麼都是錯的。

正常情況下,家長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變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但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尤其是對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來說,心理方面的傷害更是很難估量的。

對父母來說,語言暴力或許只是幾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來說,傷害可能會貫穿一生。

蒙臺梭利曾說過: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孩子在童年時受到的創傷,那些被語言暴力過的後,不說話的孩子,更加容易形成以下性格:

  •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 懦弱,沒主見

  •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通常是沒有安全感的,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如何和家人進行相處。

03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的海報曾經影響了整個教育圈,再次嚴肅的告誡父母,語言暴力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這樣的言語對認知還沒完全成熟的孩子來說,絕對是一種打擊,甚至可以讓孩子潛意識裡認定:自己的父母真的認為自己是豬腦子!長時間這樣詆譭型語言暴力,會讓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我是笨,是豬腦子,我學習不行,考不好。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頑皮不聽話,照顧孩子像幹不完的家務活一樣,每天工作回家還要操心孩子是不是淘氣了,在學校惹事了,一發現什麼不對就對孩子一陣語言暴力,其實耐心是每個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程,即使做錯事情,也不要盲目指責,告訴孩子這樣有什麼不好,會造成什麼後果。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

我相信,很多80、90後小時候,都被自己父母說過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這句現在看起來的玩笑話對孩子來說,感到的是一種不被尊重和鬱悶惱火,家長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對事物缺少理解,其實孩子們是最敏感的。

▶ 經常受到語言暴力的孩子非常容易自卑

在2008年有家庭教育心理問卷調查顯示:很多家長從內心中把孩子看成一個比自己差的弱者,從語言和行動上都不斷挫敗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很多弱點時,對孩子持續否定,強化孩子的失敗者形象;當孩子開始自我放棄時,心急的家長開始迫不及待一邊埋怨一邊代勞,漠視孩子的情緒和獨立能力的培養,長時間在此教育環境下,孩子逐漸變得自卑、膽小、無目標,從一個“弱者”淪落為“失敗者”,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04

在我國家庭語言暴力的種類中,可以細分出5種最常見的種類:

  • 侮辱諷刺型:代表話笨蛋、廢物、蠢貨、就知道吃、你真厲害(反義)。

  • 貶低壓抑型:代表話丟人、怎麼那麼笨、什麼都做不好、沒用的東西。

  • 威脅恐嚇型:代表話再不聽話就不要/愛你了、再不聽話揍/打你。

  • 嫌棄厭惡型:代表話滾開、走開、我寧肯沒生過你、沒人喜歡你、再也不管你了。

  • 抱怨哀求型:代表話求求你不要再這樣行嗎。

▶ 畢淑敏有篇文章《家問》文中說道:
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他們是那樣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為這就是人世間的模型,當他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對待他人,將紊亂和不協調傳染到更遠的範疇。更令人驚懼的是,來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們,彼此具有病態的吸引力,彷彿冥冥中有一塊惡作劇的磁石,牽引性格有缺陷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憐,迫不及待走到一起。
病態中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劇。如果不能卓有成效的打斷鉸鏈,這種會傷人的家庭,就象頑強的稗草,代代相傳,貽害無窮。

▶ 尊重孩子,父母要從好好說話開始

1、父母情緒穩定後再回復孩子

通常人都愛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越親近的人,越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ta們惡言相向,在潛意識裡,我們認為不管怎麼做,親人都不會離開,而這個親人,也包括孩子。

不管父母有多愛孩子,卻總對孩子沒有耐心,忍不住對孩子冷言冷語,很多父母經常把孩子當成年人,不會考慮這是一個孩子,很難意識到自己說出的話,對孩子來說傷害有多大,所以如果父母情緒比較暴躁,不妨先冷靜下來,再給孩子回覆。

2、如果父母做錯要真誠給孩子道歉

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如果父母的做法不對,而遷怒於孩子,那父母要主動給孩子道歉,尋求孩子的原諒,孩子永遠不會記恨父母,相反孩子渴望與父母平等交流。

3、擁抱孩子跟孩子共情

如果父母的言語傷害到孩子,孩子抗拒交流,父母可以靜靜擁抱孩子,與孩子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復後,自然會打開心扉跟父母交談。

4、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孩子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孩子會相信父母說的關於自己的話,還會把它變成自己的觀念。

很多父母明明很在意孩子,但卻不懂好好說話,反而經常用訓斥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久而久之,孩子會相信父母說的反話,認為父母不疼愛自己,反而處處嫌棄自己,導致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父母和孩子正確的交流方式,應該是說出內心的想法,讓孩子知道,父母關心和愛自己的,孩子也會相應的給出回應。

拒絕語言暴力,如何拯救受傷的孩子?

1、放下身段,去安撫恐懼的孩子

每位父母都想做慈父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可是在現實的親子教育中,一不留神,就變成了塑料親子情,父母大聲吼孩子,請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等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抱抱孩子告訴ta:雖然媽媽/爸爸吼了你,但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爸爸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2、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或是哭鬧來抗拒這種能量,事實上很多孩子並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哭鬧和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全部積聚在孩子的心裡。

▶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的和孩子保證:這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3、接納自己還有孩子的不完美

每位家長內心都想有一個完美孩子,試圖照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心中的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只能ta自己,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面對孩子,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以孩子樂意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引導,父母必須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任何人在情緒煩躁時,很難去處理另外讓自己不愉快的事,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直接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但父母要意識到,在工作與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要給不愉快找合適的出口,不要讓無辜的孩子來承擔家長的負面情緒。

父母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總結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年齡還小,還沒有足夠的分辨能力,孩子會認為父母的一切都是真理,認為父母的說話和待人方式就是這個世界的道德模型,等ta們長大後也要依照父母的模型來對待他人和自己的下一代。

家長想要孩子有一個好性格,首先自己得有好情緒,學會尊重孩子,順應孩子的成長節奏,不要強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齡、能力的事情,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相比,讓孩子自己獨立做事情,無論好壞,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在適當時給予肯定和讚賞。

孩子生來是不會替別人著想的,孩子能有同理心,能換位思考,通常是父母培養、教育的結果,如父母要結合生活的例子來對孩子說明:你看小朋友摔倒很痛,我們要去扶ta,而不是笑話ta,這樣是一個善良的孩子。

▶ 分享一首由8歲孩子男孩寫的詩:《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的肚子裡

這首《挑媽媽》的詩感動了無數家長,孩子比父母想象中更加早的就愛上了你,也表達出孩子對父母愛的渴望。

▶ 孩子永遠比想象中更愛自己的父母

【媽媽覺得腳冷,把腳伸到孩子面前,孩子自然的把媽媽的腳放在自己身上,幫媽媽暖腳】

【抖音裡,一位媽媽逗女兒,把孩子碗裡的肉拿走一個,女兒馬上把另外一塊肉也分享給媽媽】

【地鐵上,疲憊的媽媽睡著了,孩子變身成媽媽的超級英雄,守護在媽媽身邊】

【出門旅遊大包小包的,4歲半兒子主動承擔起拿行李的任務,並且說:媽媽是女生,這種體力活都男子漢做的】

孩子遠比父母想像中更愛我們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意識到自己的粗暴語言對孩子的傷害,盡力減少傷害的發生,就是很大的進步,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鼓勵孩子面對錯誤時不恐懼、不害怕;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孩子意識到從失敗中成長的重要性,學會承擔責任;拒絕暴力,用正確的教育方法進行溝通,好好說話,成為孩子最溫暖的陪伴者。

孩子在父母面前,用卑微的態度,小心翼翼地跟父母說話,實際上是盼望父母多愛ta一點,和孩子好好說話,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孩子選擇我們做父母,家長要珍惜與孩子的緣分,別再讓語言暴力來傷害自己的孩子!

以上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您。

如果大家喜歡睿睿媽的回答,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讓更多有需要的人都可以看到,願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育嬰師睿睿媽


父母教育孩子確實要有耐心,最忌諱語言暴力,這倒是真的。

我的侄女5歲的時候,膽子很大,什麼不懂的就問,有很多玩伴,現在8歲了反而變得很膽小,沒玩伴。因為我侄女從小被吼到大,打到大,不管是我媽還是我哥我嫂都是用暴力或者是語言攻擊,搞得她現在神經很敏感。


例如:我哥我嫂教她做作業的時候,她不會我哥就罵,越罵越不會,還沒打她都哭了。我作為她叔叔只能在旁邊勸說,期間我也陪著我侄女做過作業,沒說過她,也沒罵過她,就是很耐心的指導她,她很喜歡我這個叔叔陪著她寫作業。

我也問過我侄女,你是不是上課的時候,不敢舉手回答老師問題啊!她說是啊!我說你以前膽子挺大的,怎麼現在變得那麼膽小,連出去找朋友玩都不敢了,是不是被你爸媽打罵才變的,她沉默了。我也只能開導她上課要積極回答問題,不懂就問,錯了沒關係,關鍵是你如果基礎沒學好,以後的學業以及科目就跟不上了。


作為父母的你們,如果你們沒有耐心教導孩子,只會靠吼靠打來管的話,教導出來的孩子長大後跟你們的性格一樣,出了社會,性格也會跟著發生改變,是好是壞,父母也有一部分的因素。

孩子好奇心很重,父母應該要理性對待,孩子學習不好,父母應該找出原因在解決。孩子情緒不好,多問問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有什麼需要父母幫忙的。孩子錯了,先不要責怪,問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很多時候,打罵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大多數是治標不治本,孩子外表接受,心裡卻很抗拒,孩子長大後,習慣了父母這樣的教育,他們同樣也會這樣對待別人。


最後總結:孩子其實很喜歡父母,很依賴父母,不管父母如何打罵孩子,孩子都會依舊纏著父母,離不開。所以作為父母的你們,不要總是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你們的虐待,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應該是能玩在一塊,這樣一來,孩子想什麼、做什麼都會一一向你訴說,然後你在適當的指導孩子該怎麼做。


曉輝聊情感


我有兩小孩一男一女,說說我的看法,語言暴力和動作暴力一樣傷害孩子,特別是根據情緒帶孩子,情緒好時,孩子怎麼鬧都可以,不好時孩子稍有不對,就拿孩子出氣,這樣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影響

“孩子開始聽到這種打擊語言時,由於內在的力量還未遭到徹底的破壞,會叛逆,抗擊。後來他內在的力量被你語言的鈍刀挫的沒有了以後,就不會再跟你對抗了,很多大人眼裡的乖孩子,並不是真正的天性溫和,而是抵抗無用之後的癱軟。他們學會了忍讓,服從,討好。並不是他們性格溫和,只是壓制以後的表象,一旦脫離管束,他們有些人性格中的暴戾,乖張就出現了,甚至做出極端行為。”摘抄自百度經驗裡的一段話,我覺得很符合我想表達的想法。

我九歲母親車禍去世,父親帶大我們三兄妹,由於生活壓力,父親用在我們身上的精力自然有限,打罵是常事,但使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你真沒用”,特別是當著外人得面,不是偶爾說是經常這樣表達,現在大了反駁他也質問他,父親確說是激將法,卻不知道在我心理早已埋下自卑的種子!

作為父母多給孩子點耐心,我時常也在剋制自己,因為小孩有時也不是耐心就能解決的,脾氣可以發但要注意用詞!




抖抖在武夷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語言暴力的危害性比身體遭受的暴力更嚴重,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什麼是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指的是:施暴者使用歧視、謾罵、威脅、蔑視、嘲笑、詆譭等侮辱性的語言,對他人造成的精神或心理上的損害。

在家庭單位中,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多為低齡的青少年,相比於身體遭受的體罰來說。語言的傷害更具隱蔽性,其危害後果更容易被家長忽略。

親子相處模式

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難題,在實踐中有兩類比較典型:

  • 一是家長主導型

在這種模式裡,家長是絕對的權威,習慣於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需要按照規劃一步步執行,沒有太多自主的權利。

表現在學習上:不經過孩子同意就給孩子報一大堆輔導班、特長班,節假日給孩子安排的滿滿當當,美其名曰為了孩子著想。課後作業採取盯防、催促、嘮叨等方式來監督孩子完成。

表現在生活中:常有一個甚至兩個家長都是強制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一旦孩子完不成自己的要求,動輒批評教育,不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採用一刀切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過於簡單粗暴。

  • 二是放養型

生活裡有很多家庭可能是由於工作關係或者是孩子較多,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關注的比較少,認為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對他們好。

有很多父母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來照顧,學習上不上心,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時,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只是一味來責怪孩子。家長會從來不參加,老師的溝通也沒用,總是用忙忙忙來推卸責任。

  • 三是朋友型

家長與孩子形成了很好的互動,相處模式也跟朋友一樣,能夠互相理解和尊重,家長不會用權威來壓制孩子,更多的是啟發交流,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孩子在這類教育方式下,雖然沒有家長的過多參與,反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積極主動,更加有主人翁的意識,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獨立意識、規劃能力。

語言暴力的源頭

生活中家長對孩子實施的語言暴力,來源於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交流模式,很多家長的潛意識裡就是把孩子放在不對等的位置,很難用客觀的心態來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家長在孩子的學習成績出現退步,或是生活裡調皮搗蛋,若是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特別是自己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心情不好的情形下,就特別容易把壞的心情發洩到孩子身上。

“你真笨、你傻啊,一看你就不行”,這些家長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你所以為的隨意,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來自於家長的否定。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因為相對於身體上的傷害,語言的殺傷力不容易被重視,家長往往會忽略孩子遭受語言暴力後心理的變動和因此帶來的性格改變。

  • 心理上的影響

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會不自覺的懷疑自己,心理變得敏感脆弱、不自信,甚至於有些極端的孩子會因此變得憂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性格上的改變

一些原本個性樂觀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內向不喜歡交際,不願意與別人交流,會刻意躲避來自外人的善意。

如果孩子的性格在某個階段突然發生改變,作為家長要格外警惕,要跟老師認真溝通,是不是再學校有被欺凌的現象,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不經意的言行傷害到了孩子。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不能用上位者的心態來面對孩子,不能把自己認為的好就強加到孩子身上。俯下身子交流,放下面子溝通,跟孩子交朋友,用平等的心態來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相見歡顏


雖然做為父母不需要持證上崗,但是迎接你的寶貝,不僅要從物質上做好準備,更要細心和耐心的呵護他的成長。

記得剛剛有孩子時,我們百般呵護他,每天洗澡,做嬰兒操,基本是按書來養,孩子慢慢長大了,幼兒時期我們就儘量帶孩子玩,多多接觸大自然,帶孩子學戶外運動輪滑。小學階段,教他學會了游泳。只要主課不滑坡,也就補補英語課。多半還是快樂教育,也就是散養狀態,每年去海邊度假,洗海澡,釣釣魚,和孩子好朋友的家長組團親子游。

時間過的太快了,我在孩子小時對孩子還是很有耐心的,可能是時間長了,孩子大了,耐心也就逐漸磨小了。

估計是隨著孩子的長大,上了初中,他的課業壓力也逐漸增加,學習成績的分數也越來越低。孩子和我們也不能接受,學習需要努力,方法和知識的長時間累積。

面臨著學業和成長煩惱的壓力,孩子也到了青春期,於是在人生最需要耐心的陪伴和理解的時期就這樣到來。我們也時常發生衝突,在我眼裡他再也不是那個聽話的小男孩。我再他眼裡也不是個和顏悅色的媽媽。有時都會想,為啥要生孩子給自己找這種苦吃!

初中要面臨中考,人生第一次轉折點,孩子不成熟的種種表現,會影響學習成績,當成績不理想時,作為家長就更加焦慮,焦慮是會傳染的,孩子在這個時期會特別敏感。這樣的一來二去,衝突就會爆發。就這個時期最考驗一個家庭。作為家長,要耐心陪伴,慢慢的梳理面臨的問題,孩子都有想當學霸的願望!只是要把他的心結梳理開了,經常耐心鼓勵,疏導。當他煩躁時,給他擁抱,靜靜的陪伴,把嘴閉上,聽他來述說成長的煩惱[害羞]。陪他尋找適合他的路!

花期未到,靜待花開![呲牙]


koko200005848


走向社會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我爸爸(或媽媽)都沒有這樣罵過我,你憑什麼這樣罵我?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內心真是五味雜陳!

社會,什麼人都有,就是沒有你爸媽!不要說罵你,害你,騙你,打你,要你性命的人,大有人在!

做父母,一定要意識到,你沒有可能保護照顧孩子一輩子!你必須讓孩子經受風雨!

我現在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在我七八歲的時候由於工作忙,把我送到農村,住在一戶負責生產隊放牛的人家,我一點沒有講假話,床底下有豬,有狗,剛開始晚上睡覺經常被豬的呼嚕聲吵醒,後來習慣了,沒有豬的呼嚕聲還睡不著。這段經歷,鍛鍊了我堅強的意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都能戰勝!

教育孩子,很簡單,告訴他(她),一切靠自己!欺負你的人,騙你的人,傷害你的人,十個手指頭要來回數幾十次也數不完!怎麼辦?努力拼搏就是了!

昨天除夕,我還在店裡忙到晚上八點,我相信我的女兒知道,原來做人就是吃苦,就是修煉!能不能成仙我不知道,起碼沒有人敢小瞧了咱!


南洋教父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自己,題主的問題很好,教育孩子需要耐心,不要使用語言暴力,具體原因如下:

孩子各方面還沒有發展好

孩子剛出生,還是一張白紙,他的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情感的發展都不健全,很多事情他不是不明白,而是生理等各方面都沒有達到明白的條件,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問題,而不是站在家長的制高點,本著為孩子著想的角度,讓孩子做他能力之外的事情。

使用語言暴力只是發洩了情緒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確有很多讓父母抓狂的時刻,如果控制不好情緒,對孩子惡言相向,不但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和焦慮。人在感受壓力和焦慮的時候,腎上腺素會飆升,內心的不安使他無法靜下來去思考問題本身,進而進行有效的改正,因為大腦的遺傳特質就是,先保證自己的安全再去考慮別的,你讓孩子出於語言暴力之下,除了讓他緊張壓力大,對改正錯誤沒有什麼正面作用。

對孩子實施高壓的教育效果非常短視

有的人說,我使用語言暴力或者身體暴力,感覺對孩子很有效果,這種效果其實非常短視。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父母和孩子良好的親子關係,流暢的溝通渠道,而不是依靠恐嚇,讓孩子迫於壓力去照家長說的做。因為只有內驅力可以讓孩子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需要家長督促就往好的方面發展,一味靠家長逼迫,一旦這個弦鬆了,孩子就會放縱自我。長期的發展,還是要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通過自己去努力。

教育孩子不容易,家長也需要學習。


作者:蘇青荷,碩士學歷,情感領域寫作者。關注我,一起解鎖兩性情感密碼。


蘇青荷


父母教育孩子得有耐心,是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一棵小樹的生長,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長環境。有肥沃的土壤,陽光燦爛,柔風細雨淋浴。這樣小樹方能長成參天大樹。

如老天每日陰雲密佈,狂風暴雨,這樣環境下的小樹,能成棟樑之才嗎?只能是朽木一棵。父母教育孩子得有耐心,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生產出什麼樣品種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