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春節,不一樣的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夏曆、陰曆、農曆中,新年的第一天,標誌著萬木吐蕊,萬象更新的春天即將開始,意蘊著新的開端,新的希望……因此,這一天被稱為“春節”。

原始條件下,人們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一籌莫展,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而一年之始的春節最能給人以美好的嚮往和豐富的不確定,所以,最受人們的追捧,成為最重要、最盛大的節日。除了漢族外,藏族、彝族 、壯族、布依族 、滿、侗、白、土家、傣、黎、傈僳、拉祜、達斡爾、仫佬、獨龍、鄂倫春、赫哲、基諾族等,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雖然有些民族並不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那是因為地理差異,曆法不同,他們同樣以極大的熱情過他們曆法上的新年第一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過春節的傳統。只是日期不同而已。中華文化圈內的一些國家,如越南、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他們都把春節列為法定假日。比較特殊的是一衣帶水的日本。最遲在唐朝時,一心以中國為師的日本便有了過春節的傳統,有關過節習俗也與中國大同小異。明治維新後,日本轉向“西化”,便廢除了春節。從1873年開始,日本人便不再過農曆春節。

作為一個節日,春節只有一天,但為了讓這一天豐富多彩,在物資奇缺的年代,人們自然得很早便開始準備,而且所準備的東西大都與吃有關,反過來,充分的物資準備又為人們提供了“長時間”過節的條件,長此以往,過“春節”便演化為一個時段,從過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元宵節(正月十五),都屬新年節慶範圍。當然,春節期間的各種文娛、節慶活動,如趕廟會,耍獅子,舞龍燈,看燈會,甚至走親訪友……必定是節日的高潮。

關於春節的起源,諸多典籍都有考證。有的說,春節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即一年農事完畢,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有的說,過年乃是祝賀豐收的喜慶日子,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實豐收,穀穗成熟的形象……這些解釋,大都把過春節看座為歡慶豐收,祝願來年的“儀式”。從更深層看,文化符號的“儀式”歸根到底來源於社會生活。春節之所以成為“春節”,最終還是來源於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新春之際,人們經過無所事事的農閒和“貓冬”,要走出家門為來年生產做準備,許久沒有往來的親人、朋友需要重逢和交流,而這時,餘糧尚存,春荒未至,人們有需要,也有條件“樂呵樂呵”,或“改善”生活。於是,圍繞著祝願與歡慶,人們窮其所有,盡力展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並逐漸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程式,如祭祀、朝會、宴飲、占卜、迎神,賀年、玩賞等持續了千年的活動,幾乎逢年便有。同時,在古代科技文化落後的農耕社會里,豐歉往往不由人,人們便把希望寄託在“神”的身上,要求神,要祭拜,既希望祖宗的保佑,又祈求上天的關愛,於是在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裡便包含了許多主觀、唯心的東西。這一切,便形成了春節節慶活動的文化基礎。

過春節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堯舜便有。但古時所說的春節,並不一定是歲首之日。有時也意為春天的節序,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或泛指整個春季,且稱呼不盡相同。直至西漢漢武帝時期,落下閎、鄧平等創制了“太初曆”,才明確規定把正月初一定為夏曆新年,稱之為“四始(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

辛亥革命後,西方建立在太陽公轉基礎上的“公曆”的科學性日漸被人接受,我國也決定採用公曆紀年,以公曆元月一日為新年節日,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開啟了我國“雙元日”模式。

但是,由於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各個民族,各個地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搏鬥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習俗和節慶習慣,既有因自然環境不同而形成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奼紫嫣紅,百花鬥豔的豐富文化現象,又有因為各地、各民族建立在共同的農耕時令上,而形成的大致相同的節慶。

所以,相同的春節,因族因時因地不同而“過法”迥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如漢族,一般來說有一些共同的程式。節前,人們便積極置辦年貨,製作新衣,舉行撣塵、祭灶,祀祖,吃團圓(亦稱吃年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活動。節日期間,還要互相拜年,放爆竹,喝春酒、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湯圓)等風俗。鄉間還有看風雲,觀日色,測晴雨、看參星,聽雷鳴、看徵兆等占卜年歲豐歉的風俗。城鄉普遍開展滾龍,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活動,表示除舊佈新,送窮迎富。驅邪避瘟,祝禱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和吉祥如意;而云南地區的壯族,婦女們則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身著新衣鞋,到河渠挑新水回家,手裡拖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模仿六畜叫聲,意寓來年“六畜興旺”。返家後,還要將新水加上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煮沸,讓全家和客人品嚐。新水象徵吉祥,俗信喝了會使人聰明伶俐。作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壯族的節日活動中,還有賽歌,跳春堂舞等活動。民間認為跳了春堂舞,來年糧食堆滿倉,故有“正月春堂鬧哄哄,今年到處禾忝豐”之諺;雲南鶴慶地區,白族的習俗是在自家天井裡豎兩棵青松,地上鋪墊青松毛,寓“清潔”之意,正月初一雞叫頭遍之時,各戶家長便攜桶到野外汲河水,稱“汲春水”。天亮時,全家不得貿然開門外出,得由家中小男孩連喊三聲“財門”後才能打開大門,然後在門口鳴放土雷和鞭炮“迎新”後方可自由出入。是日全天吃米糕,稱“吃熟年”。早飯後,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親朋之間登門拜年,並結伴到野外遊春;海南島黎族的春節,節期本為夏曆正月初一至初五,現在,由於對外交流日益密切,才遵照漢族習慣延至正月十五。節前,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修房屋,討年柴,舂年米,釀年酒,備年貨,做新衣,洗衣被,擦席子傢俱等,除夕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舂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設祭品祭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新年初,閉門守家,不得外遊。早上給牛欄,豬、雞窩等處送年糕。去河邊或井邊挑水時,要放一枚銅錢或一塊年糕框,表示向河神或土地福買“福水”。初三初四,青年男女野遊,其他人探親訪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水捕魚,並有玩鞦韆,跳“年舞”等活動。至初五,各家把節日廢棄棄物,如豬毛,羽毛,棕葉等雜物堆放於竹簍,又用竹條扎神架,上放稻草人,點香火,舉行“送神出寨”儀式,由兩人抬神架和竹簍,其他男女老少隨後,送出村寨,棄置路口,到正月十五日一起燒掉;在雲南麗江等地的納西族,節期也是從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初一日,人們吃素拜祖墳。初二到鄰居和親戚家拜年。初三以後開始祭天,由各家依年輪流主祭,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屆時請東巴唸經,並舉行射箭儀式。節日期間,各村都要豎鞦韆架,供青年男女玩耍。鞦韆架要由當年新郎搭,繩子要由當年新娘結。因傳說五穀是狗帶來的,各家還要用大米豬肉餵狗;貴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區的仡佬族過春節,人們釀酒,殺豬、宰雞、做豆離和餈粑等,並特用幾升糯米或糯包穀蒸熟做成一個大餈粑,供奉祖先,三天之內不許動它。有的地方還用豆豉葉描在餈粑上象徵先祖當初開荒闢草的經歷。節日期間有打花龍,打蔑雞蛋和唱地方戲等娛樂活動。

春節期間的歡樂、喜慶,求神、祈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來年的生產做準備。春節後,人們就投入的繁忙的春耕生產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