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夏历、阴历、农历中,新年的第一天,标志着万木吐蕊,万象更新的春天即将开始,意蕴着新的开端,新的希望……因此,这一天被称为“春节”。

原始条件下,人们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一筹莫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而一年之始的春节最能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丰富的不确定,所以,最受人们的追捧,成为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除了汉族外,藏族、彝族 、壮族、布依族 、满、侗、白、土家、傣、黎、傈僳、拉祜、达斡尔、仫佬、独龙、鄂伦春、赫哲、基诺族等,也有过春节的习俗。虽然有些民族并不与汉族一起过春节,但那是因为地理差异,历法不同,他们同样以极大的热情过他们历法上的新年第一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过春节的传统。只是日期不同而已。中华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如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他们都把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比较特殊的是一衣带水的日本。最迟在唐朝时,一心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便有了过春节的传统,有关过节习俗也与中国大同小异。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向“西化”,便废除了春节。从1873年开始,日本人便不再过农历春节。

作为一个节日,春节只有一天,但为了让这一天丰富多彩,在物资奇缺的年代,人们自然得很早便开始准备,而且所准备的东西大都与吃有关,反过来,充分的物资准备又为人们提供了“长时间”过节的条件,长此以往,过“春节”便演化为一个时段,从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都属新年节庆范围。当然,春节期间的各种文娱、节庆活动,如赶庙会,耍狮子,舞龙灯,看灯会,甚至走亲访友……必定是节日的高潮。

关于春节的起源,诸多典籍都有考证。有的说,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有的说,过年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这些解释,大都把过春节看座为欢庆丰收,祝愿来年的“仪式”。从更深层看,文化符号的“仪式”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生活。春节之所以成为“春节”,最终还是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新春之际,人们经过无所事事的农闲和“猫冬”,要走出家门为来年生产做准备,许久没有往来的亲人、朋友需要重逢和交流,而这时,余粮尚存,春荒未至,人们有需要,也有条件“乐呵乐呵”,或“改善”生活。于是,围绕着祝愿与欢庆,人们穷其所有,尽力展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程式,如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持续了千年的活动,几乎逢年便有。同时,在古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农耕社会里,丰歉往往不由人,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要求神,要祭拜,既希望祖宗的保佑,又祈求上天的关爱,于是在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里便包含了许多主观、唯心的东西。这一切,便形成了春节节庆活动的文化基础。

过春节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尧舜便有。但古时所说的春节,并不一定是岁首之日。有时也意为春天的节序,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或泛指整个春季,且称呼不尽相同。直至西汉汉武帝时期,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把正月初一定为夏历新年,称之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

辛亥革命后,西方建立在太阳公转基础上的“公历”的科学性日渐被人接受,我国也决定采用公历纪年,以公历元月一日为新年节日,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开启了我国“双元日”模式。

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和节庆习惯,既有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姹紫嫣红,百花斗艳的丰富文化现象,又有因为各地、各民族建立在共同的农耕时令上,而形成的大致相同的节庆。

所以,相同的春节,因族因时因地不同而“过法”迥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如汉族,一般来说有一些共同的程式。节前,人们便积极置办年货,制作新衣,举行掸尘、祭灶,祀祖,吃团圆(亦称吃年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活动。节日期间,还要互相拜年,放爆竹,喝春酒、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汤圆)等风俗。乡间还有看风云,观日色,测晴雨、看参星,听雷鸣、看征兆等占卜年岁丰歉的风俗。城乡普遍开展滚龙,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活动,表示除旧布新,送穷迎富。驱邪避瘟,祝祷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而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们则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新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六畜叫声,意寓来年“六畜兴旺”。返家后,还要将新水加上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让全家和客人品尝。新水象征吉祥,俗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的节日活动中,还有赛歌,跳春堂舞等活动。民间认为跳了春堂舞,来年粮食堆满仓,故有“正月春堂闹哄哄,今年到处禾忝丰”之谚;云南鹤庆地区,白族的习俗是在自家天井里竖两棵青松,地上铺垫青松毛,寓“清洁”之意,正月初一鸡叫头遍之时,各户家长便携桶到野外汲河水,称“汲春水”。天亮时,全家不得贸然开门外出,得由家中小男孩连喊三声“财门”后才能打开大门,然后在门口鸣放土雷和鞭炮“迎新”后方可自由出入。是日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早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亲朋之间登门拜年,并结伴到野外游春;海南岛黎族的春节,节期本为夏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现在,由于对外交流日益密切,才遵照汉族习惯延至正月十五。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修房屋,讨年柴,舂年米,酿年酒,备年货,做新衣,洗衣被,擦席子家具等,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舂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设祭品祭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闭门守家,不得外游。早上给牛栏,猪、鸡窝等处送年糕。去河边或井边挑水时,要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框,表示向河神或土地福买“福水”。初三初四,青年男女野游,其他人探亲访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水捕鱼,并有玩秋千,跳“年舞”等活动。至初五,各家把节日废弃弃物,如猪毛,羽毛,棕叶等杂物堆放于竹篓,又用竹条扎神架,上放稻草人,点香火,举行“送神出寨”仪式,由两人抬神架和竹篓,其他男女老少随后,送出村寨,弃置路口,到正月十五日一起烧掉;在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节期也是从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初一日,人们吃素拜祖坟。初二到邻居和亲戚家拜年。初三以后开始祭天,由各家依年轮流主祭,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届时请东巴念经,并举行射箭仪式。节日期间,各村都要竖秋千架,供青年男女玩耍。秋千架要由当年新郎搭,绳子要由当年新娘结。因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各家还要用大米猪肉喂狗;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过春节,人们酿酒,杀猪、宰鸡、做豆离和糍粑等,并特用几升糯米或糯包谷蒸熟做成一个大糍粑,供奉祖先,三天之内不许动它。有的地方还用豆豉叶描在糍粑上象征先祖当初开荒辟草的经历。节日期间有打花龙,打蔑鸡蛋和唱地方戏等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的欢乐、喜庆,求神、祈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来年的生产做准备。春节后,人们就投入的繁忙的春耕生产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