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曆》中讀懂郭文斌

《農曆》是一本以安詳為主旋律的長篇小說,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於2010年10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共30餘萬字,作者用時12餘年完成了這部作品。全書以農曆節日為支點,撬開家鄉的風土人情,以農曆十五個傳統節日為題,“元宵"開始”上元“結束;以”五月“”六月“兩個孩子的視角去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及發展,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民間習俗,賦予了民俗文化生命以及審美意義。既是對瘋狂侵略的城市文化的抗爭,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無聲的守候。

從《農曆》中讀懂郭文斌

《農曆》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藝術化呈現,將天,地與人的精神,情感之間還的關聯巧妙的展現在人們面前,深挖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作者郭文斌曾倡導文學要帶有祝福性,祝福大地,增益安詳。他通過對農曆節日的描寫,讓讀者在大自然中接受天然的哲學美學教育,接受天然的祝福。

在中秋一章中,五月六月的父親讓他們把自家的60個梨分發給12戶人家。最開始,要把自己看著長大的梨送給別人,五月六月心裡不由得酸酸的,但當把梨真正送給大家時,看到叔叔嬸嬸的感激,聽到他們的誇獎,開始為最開始的小氣而慚愧,並在心底升起了對父親的佩服。明白了自己的與別人的是可以互換的。實現了將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道理提煉並將其藝術化呈現在自己的文章中。

父親教誨她們“大善人以無求心做事,所謂‘施恩不圖報,與人不追悔’是也;所謂‘受恩莫忘,施惠勿念’是也;所謂‘善與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是也。”而在每個節日之中,又蘊含了一些簡單樸素的道理,一個個民俗節日,都是一則則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元宵節的禮物互換傳遞出來的是“禮尚往來”的傳統品德,傳遞了溫暖,感恩,情誼與關愛。五月六月拔蘿蔔時母親教育她們:凡是能夠長的,都是一個命,如果沒有熟,害了它們是有罪的。蘊含著最簡單樸素的悲憫萬物的觀念。寒衣節為祖先燒寒衣給遊魂,郵差,車伕也捎上。既有對鬼神的一份敬畏,也有一份世間平等與關愛他人。秋天放樹時祭樹神,體現了民間萬物有靈,對天地萬物懷有敬畏之心。

從《農曆》中讀懂郭文斌

除了豐富的內容,值得一提的就是本文構思,按時間敘事來說,有四季,有節氣,新穎奇巧。每一篇文章人不變,背景不變,地點不變,唯一變的,就是意象,每個節氣都有獨屬於它的意向:元宵是燈,二月二是剃頭,清明上墳,每個節日都圍繞一個意象而展開。在他的文章裡,每個節日都變得厚重而富有儀式感,時間像糖一樣一點點融化,像雪一樣一片片降落。安詳而寧靜。

郭文斌曾說過:奢望著能夠寫這麼一本書: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薦給孩子讀的書,也是天下孩子推薦給父母讀的書;它既能給大地增益安詳,又能給讀者帶來吉祥;進入眼簾它是花朵,進入心靈它是根。我不敢說《農曆》就是這樣一本書,但是我按照這個目標努力了。他希望他的作品帶有祝福性,祝福歲月,大地,讀者;希望他的作品對現實負責,對心靈服務。於是他不斷的從傳統民間習俗文化中尋找安詳,祝福的因素,從而實現他的目標。將自己目光的焦點放在傳統鄉村的大地上,召喚出了獨屬於他的安詳文學。

從《農曆》中讀懂郭文斌

圖中右四為作者郭文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