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講的是林緒之以自己的恐懼為線索,探索過去,尋找真相,守候愛與希望的故事。

由周迅飾演的林緒之,是一個處事果敢、智商超群的網絡安全調查員,在就職的公司是元老級人物,自大學畢業起十幾年間,都是以四處遊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每一項工作。

她有著近乎完美的記憶力,生命中每一次喜悅與悲傷,都鐫刻在腦海裡,無法遺忘,唯獨失去了五歲之前的記憶,哪怕一點一滴,都無法憶起。她只知道有一部分的記憶像黑洞一樣,讓她極度恐懼火,陷入自我懷疑,以及僵硬的肢體,抗拒人際交往,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她,讓她不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工作、交友、結婚,迫使她不得不去探尋自己的過去,揭開疑惑。


相似的遭遇會讓人相互吸引——林緒之與穆蓮生

林緒之5歲時被生母拋棄,失去了5歲前的所有記憶,甚至連母親長什麼樣子都忘了,只記得媽媽的手。多年來,林緒之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母親。

一天,林緒之在大連海邊偶遇了5歲小女孩穆蓮生,穆蓮生身上的淤青引起了她的注意。穆蓮生早年喪父,母親穆靜找了小几歲的男朋友尚武,尚武外表文質彬彬但是性情陰鷙,經常對穆蓮生施加暴力,穆靜從開始還試圖阻止,到後來麻木不仁,選擇讓穆蓮生少呆在家裡這種不治本的方式。

穆蓮生不堪忍受尚武的虐待,又一次偶遇林緒之,請求緒之帶她離開,緒之一路跟蹤來到穆家,被尚武撞見,尚武決心殺掉穆蓮生。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緒之將要離開大連之前,想起穆蓮生的處境放心不下,開車前往穆家。到了穆家樓下,林緒之看到窗戶上閃著卡通手電的燈光,擔心穆蓮生安危,林緒之打碎玻璃跳進房中,發現了蓮生被關在櫥櫃裡,嘴巴被膠條封住,氣息奄奄。林緒之又驚又怒,這時微波爐突然爆炸,廚房頓時火焰滾滾。緒之帶著連生逃離火海,離開大連。

為什麼有著交往障礙的緒之對連生的處境會特別關注?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會知道:緒之和連生有著相同的經歷——5歲之間遭遇家庭暴力,被父親虐待!

相似的經歷,讓她們之間流動著熟悉的磁場,容易互相吸引,彼此安慰!也是這份感同身受,緒之才會不惜冒著縱火誘拐的汙名帶著連生逃亡。


受虐者成為施暴者——尚武

緒之帶著連生去看心理醫生,想找到有效的辦法幫助連生克服對白紗裙的恐懼。心理醫生說,要解決孩子的恐懼,首先要解決的是給孩子造成恐懼的人的問題,這個人往往是比孩子有著更嚴重的問題的人。這個人自然是給連生造成白紗裙恐懼的尚武。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在故事中有一個細節,尚武和穆靜約定,互不打探對方的過去。顯然,尚武的過去也是充滿黑暗的經歷,才形成尚武陰鷙的性情。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一個人在童年早期所經歷的感受會像人呼吸空氣,海綿吸水一樣被吸收到潛意識層面,而潛意識會指導人的行為。

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現了人類最深層次心理活動規律。他將人的意識過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通俗地可概括為,人類大部分意識都是潛意識的化身,意識來源於潛意識的需要,並變化形式,經過前意識的審查,最終變化成為意識。

弗洛伊德理論進一步分析,人類形成的大部分意識都是虛構和妄想,都是自身無法做主的自然過程,潛意識是背後的動力和目的,人類自身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他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意識產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來自於理性的思考,而是來自於潛在的動力。


在愛中被救贖——林緒之

故事發展中,我們知道林緒之5歲前因為不能忍受被父親虐待,而放火燒弒父未遂,母親為了保護她,先將她遺棄,再去自首,替她頂罪。由此緒之留下了對火恐懼的陰影,在此後的生活中,她都不使用明火,煮飯要用電磁爐。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而緒之同樣有被虐待的經歷,她對連生是同情與救贖的心,而不是繼續施暴於其他人的原因是:她得到足夠多的愛,來自養母的愛,生母的保護,還有朋友的愛。


從《不完美的她》中看:當受虐者成為施暴者!


林緒之在5歲之後直到成年,所的到的愛使她也有愛的能力,但5歲前的影響依然存在,比如她肢體僵硬,不習慣朋友間的肢體接觸,不擅長與人交往,與人交談目光閃爍,有恐懼記憶,這些依然影響著她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她需要繼續探索自己,釋放自己,也繼續在對連生付出愛的過程療愈自己的童年創傷。


童年的經歷影響人的一生

童年時期,人們處於感知階段。感知階段也是潛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其實潛意識的形成還可以往前推到胎兒時期。一個人還是胎兒時期就已經能感知世界。胎兒性格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著母親情緒的影響,而母親的情緒受著客觀世界的影響。

比如:一個母親是在被愛中,有足夠的物質基礎,滿懷期待的孕育一個胎兒;還是因為少不更事意外懷孕,滿心恐懼,對未來充滿焦慮的情緒中孕育一個胎兒,所帶給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胎兒某部分的先天性格,這就是自古以來提倡胎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一個嬰兒降生,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感受世界的能力依然十分強大,應該說嬰兒的感知力是非常敏感的。首先,他是否被很好的照顧,他的基本生存需求是否被重視,他在吃,穿,保暖,大小便有沒有被及時的照顧中感受到自己是否是安全的,被愛的。

在繼續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的氛圍,父母關係是否和諧,父母對待他的態度是否有愛,父母的言行舉止帶給他的感受是愛,接納,尊重,還是否定,嫌棄孩子都可以感知到,卻又不能很好的解讀這些感受,那麼感受就會像被海綿吸收的水分一樣停留在他的潛意識裡。

如果一個人的潛意識裡充滿不安全,他就世界就會防備,就會表現出距離感。如果他感受到世界的不安全和敵意,他要麼會討好,要麼會攻擊,這就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所以,一個人在童年早期的生活環境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著人的一生,決定著他的認知,行為模式,影響著他對人對事的態度。

所以才會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療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有一個健康的生命狀態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如此重要,那麼構成一個人童年經歷最核心的因素是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父母。父母是孩子不能選擇的,所以,大部分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擁有一對健康,有愛,人格成熟,又有能力的父母顯然是一個人最大的幸運,但每個人都有第一次當父母的經歷,誰又能在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就很有把握自己能勝任一個好父親,好母親的角色呢?

從人類進化和發展歷史中,我們也不可否認,人也是有極大能動性的動物,人也不是完全被動,上天賦予我們聰明才智,人類一次又一次挑戰自我的勝利,足以證明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學習,瞭解自己,關注自己的生命成長,品德修養,能提提升,認真對待生活和身邊的人,努力過一個健康,幸福,有品質的人生,在這個方向上不斷努力學習,時時省察自己,適時作出調整,我們還是有一定的主動權去過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用心關注自身生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