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典型】童年的嚮往 ——黃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一

三月楊柳綠,沿著彎曲的山道一路前行到潢川縣雙柳樹鎮晏崗村,路邊是畦畦金黃的油菜花,桃紅梨白間偶有白牆黑瓦掩映。49年前的春天,晏崗村6歲的黃久生剛剛在冬天失去母親,不得不用幼小的肩膀扛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擔。

為了養家餬口,黃久生的父親挑著修鍋補盆的擔子奔波在外,一走就是十天半月。三間土坯房、堂屋中用泥巴砌成的灶臺,這是小久生的“戰場”。家中的米缸時時見底,數著糧食下鍋,天天都是能照見人影的稀米粥,沒有菜,只能在碗裡撒幾顆生鹽粒。久生小,沒有鍋臺高,就在腳下墊幾塊土坯。最難的是燒火,天天擔心火跑到灶膛外,萬一點燃了做飯的柴火,那連棲身的這三間破房子也沒有了。

怕啥來啥,雖沒引著柴火,可是燒紅的鐵皮煙囪卻引著了屋頂的茅草。濃煙滾滾,久生嚇得抱著弟弟妹妹不知道動彈。

“柱子(黃久生的乳名)家著火了!柱子家著火了!”村裡的老黨員黃傳順大聲呼救,鄉親們紛紛趕來救火。

火撲滅了,沒有了棲身之所的久生兄妹只會流眼淚。黃傳順摸摸孩子們的腦門,把全村一家一家走了一遍。鄉親們你家扛來一根檁條,他家拖來幾根竹子,還有的抱來鋪屋頂的茅草,把久生家的三間土屋重新蓋了起來。

黃久生兄妹的困窘,鄉親們看在眼裡,東家送來一碗稀米飯,西家送來一塊窩窩頭,這家送來一小碟鹹菜,那家送來一條舊棉褲……“幫我們最多的是黃傳順爺爺和老伴李德珍奶奶,他們隔三岔五就把我們兄妹叫到家裡吃飯。”黃久生回憶說,“我在黃傳順爺爺家裡經常看到,他就像是全村人的主心骨,誰家有困難了都會找他聊聊。他不僅在幫助我們兄妹,還很熱心幫助全村人。”

日子實在艱難,父親把久生兩歲的弟弟送到別家寄養。家裡只有久生與妹妹相依為命。

禍不單行,妹妹腳踝腫成發麵饃饃,疼痛鑽心不能下地。久生揹著妹妹到大隊衛生室看病。那時候,看病拿藥都是免費,可是5分錢的掛號費難倒了他,黃久生噙著眼淚在門口徘徊,遇到當時的村支書晏傳合。老支書幫忙交了掛號費,又幫他把妹妹揹回家。“旁邊村的孩子和我妹妹得的是一樣的病,後來終生殘疾。”黃久生說,妹妹疼得整宿整宿呻吟。縣衛生院的陳建國醫生到大隊衛生室檢查工作,老支書立即趕去求助。陳醫生說那是足跟部深部組織化膿性病變形成竇道,從縣裡調了幾支西林油,妹妹很快痊癒,行走自如。

“救火的黃傳順爺爺和救命的晏傳合老支書是我幼年的榜樣。當時就想著,長大後自己能像他們一樣,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該有多好啊!”現在回憶起這段往事,黃久生依然感慨萬千,“他們代表黨和政府把溫暖及時送給最困難的群眾,我是直接受益者,令我這個貧寒的農家孩子在心底深深埋下對親人、對社會、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

這一切,成為黃久生這個苦命孩子童年生活中永恆的記憶,刻骨銘心,不能忘卻。

12年後的春天,18歲的黃久生沿著蜿蜒山道,走出晏崗,走到廣闊的天地間,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幼年的嚮往,並把這份願望與感恩化作實際行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文: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龔立堂 蔡 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