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風俗習慣,廣東人掃墓必不可少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每年清明節前後,你一定聽過身邊的廣東同事抱怨:“回家人太多,塞車塞到怕!”

“那為什麼還要回去?”

“清明回去掃墓啊!”

於廣東人而言,清明節似乎是一個較春節重要的節日,無論經商、學生、普通職員,清明節首要選擇是回老家,參與家族(宗族)掃墓。廣東歷來風俗習慣,清明節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掃墓祭品——烤乳豬。

清明風俗習慣,廣東人掃墓必不可少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燒乳豬是廣東的一道名菜,正宗的廣東烤乳豬,尤其是剛剛出爐的時候,皮酥肉嫩,肥而不膩,入口奇香,讓人慾罷不能。清朝乾隆年間有名的滿漢全席,“燒乳豬”便作為一道主要菜餚。

對於並不特別熟知廣東風俗的朋友,或許認為烤乳豬隻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但在廣東人心目中,烤乳豬——遠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在廣東,“烤乳豬”是各大傳統習俗,尤其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物品,逢傳統節日,老字號門前“大排長龍”,大家都會買上點燒肉過節,而清明節更是火爆,烤乳豬往往需要提前預定。所以臨近清明節,一些燒臘專賣店,則陸續推出“清明節烤乳豬訂購”服務。

清明風俗習慣,廣東人掃墓必不可少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烤乳豬是廣東人清明節掃墓祭祖必不可少的祭品,這與廣東的歷史有莫大關係。

古代的嶺南相對中國正統的北方地區,為落後的蠻荒之地,中原或其他地區的廣東先祖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陸續遷徙至嶺南,這些向外討生活的人群,往往是幾戶人家甚至是同一家族之人,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即使之後在嶺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也存在明確的輩分關係。

初期的“廣東人”為了抵禦“外敵”,為了生存,同宗同族必須團結一致,即使現在,廣東人亦保留濃厚的宗族意識,所以走在廣東的鄉村,看到路過的年輕人對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謙遜恭敬地左一句右一句“太公”的打招呼,無需大驚小怪,當然,這個例子也和我們本文述說的廣東清明節習俗重要的祭品“烤乳豬”有關。

清明風俗習慣,廣東人掃墓必不可少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廣東有句歇後語“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則宗族重大活動或者清明節掃墓結束,民眾分發烤乳豬的場景。

在廣東“烤乳豬”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廣東人清明掃墓往往整個家族,拜祭村中“始祖”,幾乎全村男丁參與,掃墓拜祭結束平分烤乳豬。舊時,只有高輩分地位者才能得到烤乳豬,不同年齡的長者會分到不一樣的分量,年輕一輩人只有其他,比如白肉。

歷史、文化、地理等因素決定了清明節傳統風俗習慣的形成,但廣東人清明節重視烤乳豬的傳統,最深層的意義,其實與中國各地百姓清明緬懷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