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唐】元稹

清明來向晚,山淥正光華。

楊柳先飛絮,梧桐續放花。

鴽聲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識風雲意,寧愁雨谷賒。

清明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譯文

清明向著晚霞,才肯展露絕代風華;山泉映著華光,才懂得清明的意蘊。

柳絮漫天飛舞;梧桐陸續放花。

鴽鳥的叫聲裡,似乎知道田鼠的變化;看彩虹的影子,好像一直指向天涯。

已識別出風雲的美意;哪用愁布穀鳥來了,收成不好而賒賬。

註釋

1.向晚:臨近晚上的時候。

2.山淥[ lù ]:山間清泉。

3.飛絮:像棉絮一般飄飛的柳樹種子。

4.鴽[rú]聲:古書上指鵪鶉類小鳥發出的聲音。

5.化鼠:田鼠的變化。清明一到,田鼠就因天熱躲進洞穴。

6.虹影:彩虹的影子。

7.雨谷:指布穀鳥。

8.賒:買賣貨物時延期付款或收款。

賞析

何謂清明?清代光緒年間的《燕京歲時記》所引《歲時百問》中這樣解釋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在唐代以前,是寒食節的一部分。唐代以後,清明節才獨立並興起。

清明,因杜牧的一首《清明》詩,被後人視為詩人的節日。人們常常通過舉辦“清明詩會”,來表達對於清明節日的喜愛。

清明二字,自有“風清氣明”之意。喻指風清朗起來了,天空澄明起來了,大地視野開闊起來了。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風至,應該無時無刻,詩人獨言黃昏,可謂別有匠心。

首聯,“向晚”二字,點出詩人對清明時節獨特的審美感受。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蘅皋向晚艤輕航。卸雲帆、水驛魚鄉”……黃昏降臨,涼風微起,精神也為之一振。清明前一陣寒流,讓江南大地又彷彿回到冬日。及至清明一過,黃昏,也就沒那麼微涼。

向晚雲霞,映紅天空,一切都極富詩意。

走出家門,步入山林,山泉映著華光,“嘩嘩”地流淌,此時才明白“清明”二字的意蘊。

清明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頷聯,“楊柳”對“梧桐”,“飛絮”對“放花”,道出清明時節的物候景象。

《逸周書》說:清明之日,“桐始華”。

楊柳飛絮,白桐放花,這兩種自然界的樹木,成為清明重要的物候標識。

自古以來,關於柳絮詩很多。

白居易筆下的《柳絮》,能將人頭髮染白:三月盡是頭白日,與春老別更依依。

劉禹錫筆下的《柳絮》,好似一場大雪:何處好風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女詩人薛濤筆下的《柳絮》,成了一個負心漢:他家本是無情物,一向南飛又北飛。

浪漫的柳絮,固然自作多情,卻濛濛撲人眼,輕盈嫵媚,令人柔情款款,心有所動。

與之相對應的梧桐,不再是一個愁苦的象徵——“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而變得清秀可愛。

白梧桐花,是春日裡開得較晚的。它不與百花爭豔,高高的,幽幽地,恬淡的,在一角靜靜綻放。也正因它晚開,人們才覺得它象徵著堅貞不渝的愛情。

寫到這裡,本以為會宕開一筆寫愛情。但為完成清明物候描寫,詩人又折回主題。而梧桐花,就這樣種在詩人心裡,等待下一次開花,最終釀成“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的悽美詩句。

清明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頸聯,詩人將目光轉移到“田鼠化鴽”和“虹始見”這兩種物候上來。

在鴽鳥的叫聲裡,田鼠因天熱,也開始躲進洞穴納涼。

萬物呈現出一種生髮之氣。

此時,小鳥和田鼠,人們都是不能捕殺的。不光光是這兩種小動物,一切小動物,在春天都不要捕殺。因為春天是“生而勿殺,賞而勿罰”的季節。一旦動了殺氣,於其自身身體有很大損耗。從《黃帝內經》角度看,無益於養生之道。

詩人這樣描寫,也是出於對大自然的一種喜愛。

樹上叫的,地上跑的,天上呢?

哦,是一道美麗的彩虹,好像在指向天涯。這天涯的盡頭,會不會就是時間的家呢。

至此,詩人才道出“向晚”明的獨特魅力。

尾聯,通過觀察清明時節的天象,詩人也彷彿變成了天文大師,高興地掐指一算:布穀鳥飛來時,一定會有個好收成。到時,百姓們就不要賒糧了。

萬物自在、百姓安居,這樣的清明,才算是最完美的。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