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老北京民生,四代同堂住在四合院,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


70年代,老北京民生,四代同堂住在四合院,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

70年代的北京是很尷尬的時期。一方面,街道的拓寬和城市的發展使得大量古城牆、古牌坊被拆除,另一方面,舊城改造還沒有大面積推開,老北京的衚衕保持著原生態的面貌,路面沒有硬化,沒有完善的排水設施,整條衚衕的居民用一個公共廁所。但這一切,都牽動著美國記者們的好奇心,這種原汁原味的民生,充滿了濃濃的東方文化印記。

70年代,老北京民生,四代同堂住在四合院,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

老北京人依舊住著四合院,住在狹窄街巷的平房中,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的樣子,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很普遍。這些房子統一歸房管科管理,是通過單位申請下來的,好一點的單位免費住,差一點的要象徵性的交房租。院子裡有公共自來水、公共廚房,誰家做點好吃的,香味滿院子都是,瞞也瞞不住。大家彼此住了幾十年,互相瞭解,互相幫襯,誰家有多少存款甚至都知道。中國那句老俗話遠親不如近鄰就是從這裡來的。

70年代,老北京民生,四代同堂住在四合院,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

2月份的北京乾冷乾冷的,街頭的行人不多。那時候,還沒有私家小汽車這個概念,就是單位上也很少有汽車。為了迎接尼克松的到來,接待小組特意組成了國賓車隊,由100輛上海小汽車和30輛紅旗小汽車組成。當時,美國人沒有空運大批專車過來,他們乘坐的就是咱們的國產車。即使身在北京,老百姓也第一次看到這樣壯觀的場面,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70年代,老北京民生,四代同堂住在四合院,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

人們的穿衣打扮色彩單調,但是他們的內心強大,精神世界豐富。大街上,男人女人都是灰與黑,最流行的就是綠軍裝、綠軍帽。那時候在小學裡,哪個同學帶了一頂綠軍帽,大家羨慕的眼睛都會綠起來。關係好的,可以借來戴一下,如果能戴著回家過夜,那就是老鐵了。結婚時候的三大件之一就是自行車,飛鴿、永久、鳳凰、大金鹿,是當年的四大名牌。自行車每天擦得鋥亮,平時沒事就鼓搗,白天怕曬,雨天怕淋,晚上睡覺的時候,自行車要搬進屋裡的。

70年代,老北京民生,四代同堂住在四合院,每家不過二三十平米

尼克松這一趟中國之行呆了一週的時間,他後來曾經很感觸的說:“在北京逗留了一個星期,這是改變歷史的一個星期。”但是,對於普通中國老百姓來說,他們最喜歡的還是冬日裡的暖陽,在街頭拐角沒風的地方,你會看到三三兩兩全是曬太陽的。他們面容平和,過著簡單而平淡的日子。這是一種慢生活,如今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為還房貸車貸奔波的身影。當然,這些休閒的老北京人目前也會過的很滋潤,因為拆遷房子給錢啦。(配圖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