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簡介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1969年生於濟南,別署之開、燕客、穆齋。他幼受庭訓,讀經研藝,問學於許麟廬、武中奇、蔣維崧、陳左黃諸先生,是齊白石再傳弟子。以書印稱名藝林,兼擅詩畫鑑賞。曾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學習與中國國家畫院任職。

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書法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一級美術師、西泠印社社友會會員、漱玉印社社長、《中國畫院》學術總編、《中國藝術百科全書》、《書法大字海》、《中華藏書集成》副主編等職。

出版有《馬子愷藝術作品集》、《齊魯名賢印跡》、《古篆論語》、《周易錦言》、《漢印精華》、《知水仁山》等十幾種專著。作品傳略及理論文章散見於數百種書刊中。曾在國內外成功舉辦二十餘次個展。他以豐厚的文化底蘊將技術之“器”提升到了“道”的層面,作品達到“物我合一”的藝術妙境。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在藝術界如果沒有思想表達交流的自由,沒有對多樣性的尊重,那麼真正的文化繁榮與創新是不可能出現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十六字雖語出舊論,但卻為大道至理。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已故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經說過,他的文學作品受了海明威的很多影響,但我們從他作品中卻看不到海明威的絲毫痕跡。當代作家莫言先生曾說:“受到影響而沒有留下痕跡的就是高手。”

為什麼有人受到其他作品的影響沒留下痕跡,有的人受到影響卻留下痕跡呢?我想沒有留下痕跡的人,是因為其有強大的本我思維,除了先天稟賦之外,還包含著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

只不過是在觀讀到他人的作品時,獲得了啟發,喚醒了心底的自我,使藝術作品自然的從胸間筆底流出而已。所以創作出的作品當然是屬於自我面目的作品,而不是簡單的克隆。批判的學習與擇善而從是同義的,揚長避短,善於取捨也是進步的前提條件。

在書畫學習創作中,能摒棄時弊,學古不泥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所謂“不落荃蹄”,不是一般作者可達到的境界。清末有位書畫家,終生擬古筆墨老到,見者皆稱頌,獨其自己恨未能跳出範圍,晚年引以為恥,故請人刻“活死人書”一印鈐於書跡之旁自儆,雖有自嘲之意然更是譏諷此類食古不化之徒。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說他的作品“何有死人鬼相”,越二百年,今日再讀其作,猶見其作新意,獨具個人強烈面貌,實發古之未有,後世為之靈府超絕而深深膺服。

海納百川決不是同汙濁合流,開拓心胸的同時更應著意於正本清源,汲古出新。我的老師許麟廬先生曾對我說:“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八字,張仃先生為我題“推陳出新”四字,此皆為齊白石太師“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之精神傳緒。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圖為馬子愷書法作品)

名家輯評

許麟廬:可以說子愷在當代篆刻家中首執牛耳,他現在在篆刻方面、書法方面、繪畫方面,由青年過渡到中年、老年,還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借鑑古人、借鑑前輩,融匯貫通,追求必定還要高。我對他非常有希望,終久他非有成就不可。

蔣維崧: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歐陽中石:子愷同道手製頗具匠心,正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饒有情趣。

韓美林:小石大天,不宗凡馬。

鄭欣淼:子愷從事藝術創作研究二十年,深深領會了其中的道理。他在勤於筆耕的同時,能更加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同修、藝品與人格的昇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悟古人佳作的高妙之處。子愷作品可貴之處在於意境不僅高古,而且清氣暢和,在銳意創新的同時又沒有落入時俗套路,揮灑自如的筆跡之間展現出一派生機。這種寓動於靜的藝術觀點,十分符合東方的傳統藝術精神,這在當今十分難得。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馬子愷:道法自然 與時偕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