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祕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江南才子唐伯虎天資聰慧、儀表堂堂,琴棋精通、詩畫雙絕,一生風流倜儻,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偶一日,得見華府的丫環秋香,對她一見鍾情。於是混進華府,誓要娶到秋香。

這部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是我對於唐伯虎最深刻的印象。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這麼一個有才華的男子,怎麼沒有和所有讀書人一樣,走科舉之路? 以他的才華和名氣,一定會高中的。

而他是在什麼時候,為了生存,不再顯露才華,只流連煙花之地、狎妓風流;終日只沉溺於酒色,以出賣字畫餬口。最後貧病交加、潦倒而死。

一代天才就此隕落。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1.天才唐寅,高中解元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奇特的人,他們似乎不需要懸樑刺骨、鑿壁偷光,就能學富五車、縱橫古今。唐寅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唐寅,字伯虎,江蘇吳縣人。一個天才,從小時候起,周圍的人就這樣形容他。他確實悟性很高,讀什麼書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就能遙遙領先於眾人。

弘治十一年,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唐伯虎決定參加這次考試。

考試前,他聚集關係最好的三個朋友一起吃飯。席間,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個好朋友卻沒有絲毫異議。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人有說這話資格。

這三個人,分別是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文學史上將他們四人合稱“吳中四才子“,也有人稱他們為”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事實證明,唐寅沒有吹牛。在這次鄉試中,

唐寅得中第一名,成為應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寫得實在太好了,當時的主考官司梁儲還特意把卷留下給另一個看。

但他不會想到,自己的這一舉動給後來發生的事情佈下重重疑團。

看卷的人是程敏政。他就是唐寅即將上京趕考面對的主考官。

2.進京趕考,路遇徐經,捲入科舉舞弊

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唐寅遇見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徐經。

徐經,江陰人,是唐寅的同科舉人。他在趕考途中與唐寅偶遇,對唐寅這位偶像級人物十分崇拜,當即懇求與唐寅同行。

唐寅註定到哪裡都是明星人物。他在萬眾矚目之下進了考場,然後帶著輕鬆的微笑離開。和他同樣信心十足地離開考場的,還有徐經。

從考完那天開始,唐寅就開始為最後的殿試作準備了。因為考卷中的一道題目讓他相信,自己考上進士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只不過是名次前後不同罷了。

可不久之後,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的傳來,“唐寅落榜了!”

還沒等唐寅從驚詫中反應過來,就被差役關進了大牢。他的同期獄友還有徐經和程敏政,他們的入獄罪名是合謀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劇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罪魁禍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題目。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在這一年的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讓人十分費解的題目。據說當年幾乎所有的考生都沒能找到題目的出處,還有人只好交白卷,只有兩份卷子寫出了完美的答案。

主考官程敏政當即表示,他將在這兩個考生中選出今科的會元。這兩份卷子的作者一個是唐寅,另一個就是徐經。

本來事情這樣發展下去,經過殿試唐寅很可能就是狀元。可事情壞就壞在唐寅的那張嘴上。

這位仁兄考完後參加宴會,不知是喝多了,還是被人吹捧得不知東南西北,愛發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當時大家正在猜誰能夠奪得會元,唐伯虎狂傲地說出一句話:“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3.唐寅兄,你的好運到此為止了!

這是一句讓唐寅追悔終生的話,因為它出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這裡不是吳縣,說話對象也不是他的好友,而他的對手和敵人。

考生們對考試名次是十分關注的。由於進士錄取率太低,即使是才華橫溢、名滿天下,也萬萬不敢說自己一定能考上,更何況是第一名?

京城會試錄取那是全國優秀的讀書人裡面萬里挑一。考中了那叫進士,才有資格上殿面試,才有可能被皇上欽點狀元、榜眼、探花。

你唐寅雖有才學,也自信得過頭了吧。酒宴雖在繼續,無數沉默的人已經形成一個共識,這個人過度的自信裡,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就有人向朝廷反應這一情況,皇帝當即下令核查試卷,事實果然如傳言,唐寅確實是今科會元人選,而選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態嚴重了,成績單還沒有發佈,你唐寅怎麼會提前預知呢?誰告訴你的?

此時,這件事情已經傳得滿城風雨,給事中華㫤把矛頭指向程敏政,認為他事先出賣了考題。

經過審理,案件內部判決如下:

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謀作弊查無實據,但失察行為成立。結論:勒令退休。

江陰舉人徐經:購買考卷查實,作弊行為成立。結論: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吳縣舉人唐寅:……結論: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4.事實的真相

情況大概就是這樣:程敏政的僕人把考題賣給了徐經,程敏政負領導責任。而本著黑鍋人人背的原則,唐寅算是連坐。

這是一起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案情十分複雜,各種史料都有記載,眾說紛紜、難辯真偽。

此案到底複雜在哪裡?

一、徐經是否買了考題作弊?二、唐寅是否參與了作弊?三、程敏政是否知情?

要找到答案,我們必須回到案件的起點。此案的起因,就是那道難倒天下才子的題目。而且我們知道關鍵的一點:這是一道無法找到出處的超級難題,天下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

那麼,徐經和唐寅能做出來嗎?

結合一下這二位仁兄的實力,就能得出如此結論:唐寅是比較有可能做出來的,徐經是極不可能做出來的。

唐寅是全國知名的才子,學習成績優異,名氣在外。那就相當於現在北大、清華的苗子,考中進士那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徐經雖然也考中了舉人,在全國範圍內不過是個無名小卒,指望他突然腦筋開竊,智商飆升,那是不現實的。

所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徐經很有可能確實買了考題。第二個問題,唐寅到底知不知道題目?其實可以和第三個問題一起回答,程敏政知情嗎?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先知道一個明朝官司場的潛規則——約定門生。

明代的官場網絡大致由兩種關係組成,一種是同年,另一種是門生。官場風雲變幻,誰也不能永葆常青。要想長盛不衰,就得搞好關係。

新官根基不穩,先要摸清行情,找個靠山往上爬;老官也要建立自己的關係網,抓幾個新人。這就是門生體制。而這一體特有時候會出現一種特例——約定門生。

一般在科舉前,可能會出現某位名震全國的天才,大家都認為這個人將來一定能夠飛黃騰達。在這種情況下,某位主考官就會私下與這位考生聯繫、透露題目給他,互相約定為師生。這就是——雙贏。

這是這是一種風險很大的交易,考官們一般不會冒這個險。只有當真正眾望所歸的人出現時,這筆買賣才有可能成交。

介紹完背景,那再來看關鍵問題:唐寅和程敏政之間有這種關係嗎?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首先,程敏政已經在這兩份卷裡選定了會元,而唐寅則在外面發話,說自己就是會元。其次關鍵在於,當時所有的卷子都是密封的!也就是說,按照規定,即使是程敏政本人,也不會知道他選中的會元到底是誰。

這個疑問最終指向兩個可能:一、唐寅做出了那道題,並且認為別人做不出來,因而口出狂言,不幸命中;二、程敏政事先與唐寅會面,並給他考試的題目。

這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大家自己作主吧。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此案歷史上都是懸案。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5.心灰意冷、科舉無望,開始浪子生涯

不管有多複雜,這件案子總歸結案了。程敏政受不了這個氣,回家不久後就去世了。

徐經功虧一簧,對科舉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燒掉了四書五經。還告誡他的子孫:“不要再讀書了,不如學點技術強。”

他的家教收到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後,他的孫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愛讀書,只喜歡旅遊,別號徐霞客

而唐寅嘆息一聲之後,對前途心灰意冷,反正再也不能做官了。於是全國各地流連妓院,開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一番折騰,大明少了兩個官僚,多了一個風流才子和一個地理學家。

說到這裡,還漏了一個人。就是那個告狀的給事中華㫤,他也名留青史了。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寫了一齣戲。這位多管閒事的仁兄,編劇以他為原型創作了“華太師”這個角色。

為了調侃他,不但硬塞給他幾個傻兒子,還安排唐伯虎拐走他府裡的丫環。算是給唐伯虎出出氣。周星馳的電影也正是根據這部《唐伯虎點秋香》戲改編。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6.一代天才隕落,一生坎坷、歸於沉寂。桃花庵寫盡風流

二十年前,唐伯虎上京趕考,本來以為自己會連中元,結果捲入舞弊案,一生前途名聲盡毀。回家後,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妻子也離他而去。從此唐伯虎從千尺高臺跌入塵埃,遭受無盡的岐視和侮辱。

從此他沒有夢想,沒有追求,他只需要一樣東西——醉生夢死的快樂。從此他開始在全國多個地方的著名妓院流連,由於他文采出眾,迷倒了很多風塵女子。

所謂“風流才子”的稱號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傳揚開來。風流倜儻、縱意花叢是許多人夢想的,但他們不知道,在唐伯虎縱情歡樂的笑容背後,是無盡的酸楚。

夜以繼日地飲酒作樂、縱情聲色,摧垮了他的身體,也成就了他的藝術。他的詩詞書畫都不拘泥於規則,特別是他的人物畫,被認為三百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但就到此為止了,四年後,這位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天才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遠歸於沉寂。


此後,我再看《唐伯虎點秋香》,看他如何逃避寧皇、智鬥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歸。星爺的電影那麼搞笑,可我,每次都很難再笑出來。


因為在我的腦海裡,始終浮現著的,是那個真實的唐伯虎。

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懷才不遇的中年人、心灰意冷的老人,在那個無奈中痛苦掙扎、無比絕望的靈魂。

只有那首桃花詩仍舊在訴說著他的心聲,縈繞千載、從未散去: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伯虎點秋香》背後的秘密:他為何無心科舉,一生流連煙花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