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鄙視鏈:美高、美本、美研、PhD、訪學、交換生、Summer?

當你落地美國的第一步,不管你是中年人90後還是B站的00後,你們的處境本身就是險象環生。以前覺得:“哇,這人好裝逼啊!”到後來發現,你穿的衣服不行,都會被人嫌棄。

鄙視鏈啊,這東西多有趣啊。也不是非要分什麼三六九等,說句心裡話,你一個美本畢業生,看得起只讀了個Berkeley 的Summer還在外說自己是伯克利畢業的人嗎?

如果真把留學這圈的人放在軍區大院,誰不跟誰玩,誰的圈子誰進不去,估計都有數。

俗話說,老人優先。

留學鄙視鏈:美高、美本、美研、PhD、訪學、交換生、Summer?

Part

1

苦逼PhD?最迷茫的一群人。

如果寫一篇命題作文,題目為《我把青春交給PhD》,那一定要給它加個題記: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當被親朋好友或者毒舌親戚問到:還有幾年?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坐著牢呢!!!!

之前有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和PhD男博士約會的女生遭遇的種種尷尬,以至於其得出“情商如果太低,智商再高也沒用”的結論。其實廣大PhD們還是相當有魅力的,用一些量子力學或者苯丙環很容易能成為小學妹崇拜的對象。

但同樣苦逼的點也完全蓋過了所謂光輝。

PhD最不願瞅到的字眼——Geek.

被誤會:

PhD全獎很容易申請……(其實要求一點不低,尤其是語言成績)

窮,geek翻身的最佳途徑。(其實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博士也不少)

學術動機不純。(其實因人而異)

PhD們聊最多的也許是出路,也會有各種高大上的圈子,但20多歲的時光基本也要一次性消費殆盡了。The richest under 30這種文章會偷偷看,其實做科研的人更渴望賺到第一桶金實現抱負。

比如被譽為華爾街鬼才的D.E.Shaw,30歲不到就成為哥倫比亞教授,沒幹多久去摩根,然後玩對沖基金並進入世界富豪500強。在40歲時又一個回馬槍殺回科研領域,成立在黑科技領域大名鼎鼎的D.E.Shaw Research

他用計算化學的概念,包養了一批geek 博士,用他們創造的Anton各種吊打超級計算機(它比一般的超級計算機快約 10,000 倍,比最好的超算也快 1,000 倍,包括當時谷歌的超算)。

這些耀眼的成功人士們激勵著那些明知PhD苦卻還趨之若鶩的年輕人不斷獻身,許多人在之後有可能站在領域的前沿,在此還是對他們多點崇敬吧。

Part

2

求職時最無奈:

一年制研究生。

在美國常見的一年制Master常見的有金融統計、會計、法律碩士(LLM)等,人群不算多,但是——

不同的人有相同的無奈。

課程緊湊是一大特點。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排名不好的學校有non-thesis的項目,那是相當水的。

學校要求不同所需要學習的課程要求也不同,不少留學生本著留學時間短的意圖,選擇一年制課程,實則會面對巨大的壓力。

就是因為辛辛苦苦,最後落一個 “沒含金量啊”的標籤。

比如精心準備的群面,被無leader小組裡的心機婊問:

“我們國內研究生都讀了兩三年,而你這個碩士實際只讀了大概九個月,你學到了什麼呢?”

即使早有準備,也難以說服在座其他人。

“我們至少還有個雅思成績可以加分吧…”

美國的一年制Master,著實不容易,誰參與誰有數,所以大家還是請溫柔對待他們吧。

留學鄙視鏈:美高、美本、美研、PhD、訪學、交換生、Summer?

Part

3

美本和美研

你就是混不進我的圈子

一般留學中介在對這兩種人群態度就區分的很明確。

美本:金主、好包裝、好忽悠;

美研:逼事多、要求高、總撕逼。

話說的有點嚴重,現象還總是有。當然筆者絕不是站在中介立場,中介坑的事兒太家常了就不囉嗦了。(別覺得筆者已經站隊了!)

然而在這兩者的交鋒中,存在著類似的對話。

美研:我們可是經歷過高考的人,知道高考多難麼?

美本:哦。


美研:知道我們申請比你們難多少麼?

美本:哦。


美研:聽說你們上課很水,我們累成狗?

美本:哦。比你們多經歷至少4個Final而已。


美研:你們一年學費多少?4年學費多少?嘖嘖,花得真多,掙得回來麼?

美本:哦,沒事。


美研:哦尼瑪了頭。

美本:watch your tongue.Suit yourself.

對於兩者的差別,很多人會說讀美本是真正接受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生是對單一領域的深入掌握。二者都也算屬於鍍金一列,有一定含金量,排名不錯的學校學歷還可幫助提高通過門檻的實力。

美本畢業在美國更容易在OPT期間找到工作,積累的美國資源更多。在日報這種在中美都有office的公司,見證了很多留美學生在大三大四實現創業。

(圖片素材來源:The Art of Design)

美國研究生有點還沒進去就射了的意思,除了完成學業,很多也是體驗下美國節日文化、旅遊、換身行頭這種。

但對於學業壓力,研究生要承擔更多。時間短課程較難,越是排名靠前的學校壓力越大。美國Top50的學校學生平均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final時期壓力值又要逼近頂點,除了難度外另一原因是在美國掛科既貴又麻煩,搞不好就要延期一年畢業。

美本也是夠緊湊,但也要分專業而論。如果在紐讀服裝設計,四年從頭忙到尾也是常事。

作為鄙視鏈中最有實力的兩個群體,他們付出的努力和金錢是足以支撐他們在求職面試環節有一定地位。畢竟大家都是雅思7分的口語水平,還是能為他們加分不少吧,當然不是指所有人。

讀美本卻沒讀國際班的同學,會先經歷一波“差別對待”,那種遭遇我們暫且叫做——被貼上“逃避高考的人”標籤。這也是為何美本圈子容不下美研,多多少少有些恩怨史吧。

正所謂:

昔日同窗亦難容,

和而不同乃君子,

不求他人識。

也算是兩者相見時的真實寫照了吧。

Part

4

美高

並不全是富二代

除了會被認為是學習差的富二代之外,讀美高的留學生算是與世無爭,不能加入前面學長學姐的混戰。畢竟90後,三歲即是代溝嘛。

但被貼上標籤總要給自己準備一些說辭,或者是一些讀過美高的人出來闢辟謠,比如:

$ Orientation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的身邊有人給你談論你買不起的豪車。

$ Project時組員是帶著保鏢的中東土豪。

$ 課餘時聽白人小哥高談闊論和哪個女孩在哪裡接過吻。

你會發現,原來在美國讀高中,還真有點《歌舞青春》的意思?

直到經歷了大量的課外閱讀任務,比如體育課被要求去讀《籃球規範性訓練指導》(翻譯)然後還要寫閱讀報告之類;

直到經歷了學科週考月考期中期末(雖然國內也有…);

直到趕due、寫essay連續幾天到深夜;

直到被homestay的奇葩房東逼出了門……

你才發現在美國讀高中的留學生被外人誤解太深。常言道,趁年輕多出去闖一闖,歷經困難和錘鍊方能成大事。

出來發現自己只是被錘,很可憐。

調侃歸調侃,讀美高的學生在申請大學時更為理性,更瞭解自己想要什麼。美國大學的個性化錄取,其實在高中時期就有明顯體現。中國學生到美國後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自律性和時間上的規劃,因為美國的高中更為自由,對於成績的評判標準也跟多元化。在接觸過這些美國的高中生後,你會發現他們是多麼獨立、多麼鮮活的個體。

對於語言的把握,很多人覺得早留學的人英語能力會好,其實不然。很多留學生在美國多年英語水平仍然擺脫不了中式思維,難以成為一種溝通工具。如何突破這個瓶頸,這點和美本學生有相似之處。

多數人接受到一條語言信息後,會先翻譯成中文意思,理解過後再將自己的回答翻譯為英文回答出去。這樣的過程導致你和別人的溝通不會很流暢,就好像跑步時別人穿著短褲而你穿著棉褲一樣。

在語言思維的建立上,不論是在美國讀高中、大學還是研究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因為他們都需要經歷過語言標化的測試。這點就涉及到考託福還是考雅思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美國3000所高校已經承認雅思成績,因為雅思在美國的認可度提升,加之其考試內容更偏生活話,能讓學生更快落地留學生活,已成為很多留美學生的首選,在與人溝通和語言思維建立上,雅思要比託福更加實用。畢竟託福的聽力…[撇嘴]

留學鄙視鏈:美高、美本、美研、PhD、訪學、交換生、Summer?

總之,留美高中生,還確實挺可愛的。畢竟,已經是00後的天下了呢。

Part

5

訪學、交換生

我們可都是公派的

大部分都是學校項目或導師推薦,或是導師在國外大學有聯合項目派你去交流學習一下。比如曾經筆者大學的導師在加拿大有二氧化碳固定的項目,課題組的大神就被派去加拿大完成畢設了。對於能爭取到訪學或者交換的學生,可能都是大神或者...所以在此我們只奉獻膝蓋。

也說不定是去旅旅遊的呢~

留學鄙視鏈:美高、美本、美研、PhD、訪學、交換生、Summer?

Part

6

Summer

……

如果沒在美國留過學而單純是去美國讀個Summer,這種經歷還是不要輕易拿出來炫耀。比如伯克利的Summer不到3個月,總花費五六萬人民幣,這種純粹是體驗一下美國高校教學風格+旅遊購物,裝逼裝到資深留美老司機面前很容易尷尬的。

當然如果目的很單純當然無可厚非,畢竟也是體驗了一把世界頂級名校,不怎麼拿去炫耀就好。

Part

7

MBA

666

圈子都不一個級別,年齡也可能不是一個級別,財富也可能不是一個級別,資歷不是一個級別,所以就五個字吧。

“我們不一樣”。

以上,在絞盡奶汁對北美留學生分類描述後,筆者準備了一條供大家拿去撕逼的鄙視鏈(就不說僅供參考了,反正你們多少要diss):

美本——2年制美研——MBA——美高——PhD——1年制美研——訪學、交換生——Summ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