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物美、超市發超越,不著急的京客隆現在還來得及嗎?

被物美、超市發超越,不著急的京客隆現在還來得及嗎?

近日,北京本土超市品牌京客隆發佈2019年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16.58億元,淨利潤5293.54萬元,同比下降16.4%;報告期內,集團零售業務收入下降約3.4%。


被物美、超市發超越,不著急的京客隆現在還來得及嗎?

京客隆在公告中將原因歸結於兩點:第一,同店銷售下降約3.01%,而2018年同店銷售下降約0.44%;第二,2018年下半年關閉2家綜合超市、2019年關閉2家綜合超市及1家百貨商場造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事實上,京客隆、物美、超市發作為北京三大本地超市品牌,京客隆影響力最小的一個:對比頻頻出招的超市發和反彈上升的物美,京客隆發出的聲音確實不多。從銷售收入來看,如果去除2B端的批發業務,實際上京客隆的零售銷量與超市發在伯仲之間,但與逐步做大的物美差距卻越拉越大。


被物美、超市發超越,不著急的京客隆現在還來得及嗎?

從剛剛發佈的2019年度公告看,報告期內集團零售業務收入下降約3.4%。雖然京客隆和競爭對手一樣,在新零售和數字化方面發力,但無論是從實效還是影響力看,京客隆的轉型似乎還是晚了一步。

小編注意到,在公告中,2019年京客隆零售業務與批發業務收入的比例大致為“四六開”。報告期內實現營業總收入116.58億元,其中零售業務收入約41.05億元,批發業務收入約64.12億元。

批發業務是京客隆的固有優勢,但也給其零售發力帶來了“尾大不掉”的困惑。

2019年批發業務仍在京客隆業務規模中佔六成比重。雖然2019年零售業務同比下降3.4%,但批發業務收入仍有4.1%的同比增幅。從公告中可見,物美、家樂福、北京永輝超市、京東、聚美優品、唯品會等線上線下企業都是京客隆的應收賬款單位。但隨著數字化對供應鏈和批發行業越來越深地滲透,尤其是老對手物美對麥德龍的收購補強批發端實力,同時物美旗下多點也對批發端的供應鏈改造虎視眈眈。

值得注意的是,京客隆作為北京老牌商超企業,曾經也出現連續四年利潤下滑的現象。然而,其最高光的時刻還是在2017年前後。京客隆通過調整品牌和商品結構,不僅控制住業績下滑的頹勢,還在2017年實現淨利潤增長77.9%。

根據往年財報顯示,2012-2015年期間,京客隆主營業務利潤縮水嚴重,歸屬於上市公司淨利潤已經連續四年嚴重下跌,下跌幅度分別為50%、45.7%、27.6%和39.8%。

不過,從2016年開始,情況有所好轉,2016年全年,京客隆主營業務的營收為108.47億元,同比上升2.6%;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2668.6萬元,同比上升7.3%。2017年京客隆主營業務的營收為107.86億元,同比下降了0.6%;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4748.5萬元,同比上升77.9%。

2017年京客隆加快了旗下子品牌京捷生鮮便利店和愛家便利店的開店步伐,先後將13家位於成熟社區的傳統便利店改造為京捷生鮮便利店和愛家便利店。截至2017年末,京捷生鮮便利店及愛家便利店已發展至27家。

不過,2017年的高光表現並未延續。根據2018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京客隆營業收入116.50億元,同比減少2.55%;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04.45億元,同比減少3.2%;毛利為15.14億元,同比減少1.3%。毛利率減少0.3個百分點至14.5%。期內淨利潤1.06億元,同比增長12.2%;歸屬母公司淨利潤6331萬元,同比增長33.3%。

零售業專家胡春才認為,從整個超市行業來說,電商、新零售等業態的分流,確實對傳統區域零售企業造成了較大的衝擊。而在分流的影響下,要想保持持續的業績向好,企業需要保持自身進步的速度要超過外部市場下降的速度才可能實現。


趙馳/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