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那點事

遠在浙江的堂弟打來電話說他已經到老家了,問我明天幾點鐘到老家祭祖?

時光匆匆,如今堂弟的兒子女兒都已經上小學了。

在七十年代末,我的家鄉還是和很多地方一樣,生產隊裡實行的是集體經濟,在當時經濟蕭條,物質匱乏的年代,連吃飽飯都是問題家裡。把娶媳婦當作一件頭等的大事來辦,隊裡的鄉里鄉親、遠房親戚都會前來賀喜,這樣的婚禮,至少要準備大半年,到了年底,真正等到娶兒媳的那一天,三天都是酒席,共九餐,但正而八經正式宴席是四頓。在大多數農村情況都是差不多吧……

在這裡,我只想說的是,堂弟父母結婚時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我的三叔!

記得那年冬天,下午4點半左右,天漸漸黑了下來,不遠處村口傳來陣陣囉鼓聲,知道迎親隊伍來了,大傢伙個個伸長脖子,剛看到新郎新娘到來,隨即點燃門前掛好的鞭炮,鎖吶、囉鼓、鞭炮齊鳴。新娘子在三叔陪伴下,抬起左右手,捂住耳朵,整個臉埋在大紅䄂子中格外引人注目,滿臉通紅,三叔反而顯得笑容可掬。

小夥伴和我幾個人攔在門外不讓進,等到新娘從衣兜掏出一把用紅紙包好的冰糖往我手上塞,接著又是一把往空中拋去,“嘩嘩啦啦”小夥伴們個個忙著彎腰低頭搶地上“冰糖紅包”時,新郎新娘趁機進入了洞房。

這時有大姑、大嬸、小姑們忙著“搬”抬轎上棉被、熱水瓶、臉盆,可好像不是放到三叔新房,而是藏在不同的地方?迎親隊伍也進入正廳,正廳香火兩傍掛著高高對聯,中間貼有一個大大的“囍”字,一對大大的紅紅蠟燭特喜氣,早已拼好了兩張八仙桌,桌子上擺放著糖果、署片、花生、瓜子之類的,爺爺奶奶忙著給親家來的客人倒茶水,這茶的茶水裡會發些白糖,表示對遠到客人的尊敬、尊重。

晚飯在大人喝酒划拳、小孩打鬧追逐中舉行,伴隨著鎖吶、囉鼓聲的消失而結束。

中途,新郎新娘會出現在長輩面前,發煙、點菸、倒酒等,並祝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白頭偕老、早生貴子”年長的回道。這也許就是鬧新房吧!比起現在年輕人鬧新房可要文明多了。

等待客人散去,這時新郎會重新幾塊錢“贖回”被“搬”被子、臉盆、熱水瓶之類的東西。這當然也是要討價還價的!

打掃衛生是自己內親姐妹乾的,遠房親戚都會在此住上一二個晚上,能在鄉鄰們家搭床,不能就在閣樓用稻草打地鋪過夜,在那種環境中,姐妹父母相聚一起,其樂融融。有聊不完的話題,祈禱來年豐收又添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