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那点事

远在浙江的堂弟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到老家了,问我明天几点钟到老家祭祖?

时光匆匆,如今堂弟的儿子女儿都已经上小学了。

在七十年代末,我的家乡还是和很多地方一样,生产队里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在当时经济萧条,物质匮乏的年代,连吃饱饭都是问题家里。把娶媳妇当作一件头等的大事来办,队里的乡里乡亲、远房亲戚都会前来贺喜,这样的婚礼,至少要准备大半年,到了年底,真正等到娶儿媳的那一天,三天都是酒席,共九餐,但正而八经正式宴席是四顿。在大多数农村情况都是差不多吧……

在这里,我只想说的是,堂弟父母结婚时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我的三叔!

记得那年冬天,下午4点半左右,天渐渐黑了下来,不远处村口传来阵阵啰鼓声,知道迎亲队伍来了,大家伙个个伸长脖子,刚看到新郎新娘到来,随即点燃门前挂好的鞭炮,锁呐、啰鼓、鞭炮齐鸣。新娘子在三叔陪伴下,抬起左右手,捂住耳朵,整个脸埋在大红䄂子中格外引人注目,满脸通红,三叔反而显得笑容可掬。

小伙伴和我几个人拦在门外不让进,等到新娘从衣兜掏出一把用红纸包好的冰糖往我手上塞,接着又是一把往空中抛去,“哗哗啦啦”小伙伴们个个忙着弯腰低头抢地上“冰糖红包”时,新郎新娘趁机进入了洞房。

这时有大姑、大婶、小姑们忙着“搬”抬轿上棉被、热水瓶、脸盆,可好像不是放到三叔新房,而是藏在不同的地方?迎亲队伍也进入正厅,正厅香火两傍挂着高高对联,中间贴有一个大大的“囍”字,一对大大的红红蜡烛特喜气,早已拼好了两张八仙桌,桌子上摆放着糖果、署片、花生、瓜子之类的,爷爷奶奶忙着给亲家来的客人倒茶水,这茶的茶水里会发些白糖,表示对远到客人的尊敬、尊重。

晚饭在大人喝酒划拳、小孩打闹追逐中举行,伴随着锁呐、啰鼓声的消失而结束。

中途,新郎新娘会出现在长辈面前,发烟、点烟、倒酒等,并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年长的回道。这也许就是闹新房吧!比起现在年轻人闹新房可要文明多了。

等待客人散去,这时新郎会重新几块钱“赎回”被“搬”被子、脸盆、热水瓶之类的东西。这当然也是要讨价还价的!

打扫卫生是自己内亲姐妹干的,远房亲戚都会在此住上一二个晚上,能在乡邻们家搭床,不能就在阁楼用稻草打地铺过夜,在那种环境中,姐妹父母相聚一起,其乐融融。有聊不完的话题,祈祷来年丰收又添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