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傾城,盡尋勝去

驟雕鞍紺幰出郊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數十載

從一無所有到今時今日

一路之上邁過無數難關

我們取得的成績中

有這樣一群人應該被提起

他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強大而奮鬥


在科技前沿領域研究、探索

做出“中國研究”

走出“中國道路”

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基礎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中華文明的

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明時節雨紛紛”

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清明時節 寄以哀思


方守賢院士:逝於2020年1月19日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摘編自:中科院高能所:《訃告:方守賢院士逝世》(圖源:光明日報)


方守賢,1932年出生於上海,我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原主任,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前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在我國加速器技術及大科學裝置的發展進程中,方守賢先生以遠見卓識多次提出戰略性意見,貢獻於倡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同步輻射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中國加速器驅動次臨界核廢料嬗變系統以及中國質子治癌加速器等裝置的建設。


方守賢先生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培養了一批傑出人才和學術骨幹,目前是我國加速器事業各領域的中流砥柱。他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推動我國加速器科技的發展,架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加速器領域積極合作的堅實橋樑。方守賢先生為人磊落,學風端正,胸懷全局,鞠躬盡瘁,淡泊名利。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員說:“我們會定期給方先生送學術資料過來,他會很認真地閱讀。”在住院之前,儘管已經八旬高齡,只要不出差,每週方先生都會來這裡辦公,“他說話中氣很足,隔著老遠我們就能聽見,很親切。”面對學生,他是嚴師,也是慈父,會因為學術問題和學生爭論,誰也不讓誰,爭論到最後發現雙方都有可取之處,開懷大笑。


他一直堅守在加速器科學技術研究的前沿,為我國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事業的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的不幸去世是中國科技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方守賢先生!


李方華院士:逝於2020年1月24日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摘編自:中國激光:《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的芳華人生》(圖源:光明日報)


李方華,1932年1月生於香港,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經過武漢大學物理系選拔,由國家保送蘇聯留學。195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回國後分配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年起任研究員,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李方華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電子顯微成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71 歲獲得的享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第一次寫上了中國人的名字。在她70 歲華誕之時,國際電子顯微學(後改稱顯微學)頂級的學術期刊Ultramicroscopy 還曾出版專刊予以慶賀,這對科研工作者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和肯定。而這些榮譽都是李方華用前半生的努力和艱辛換來的。


她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開墾者,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基礎科研的歷程中,她默默堅守崗位50 年;她是一位讓人敬佩的學者,她用自己獨創的研究體系破除了工作中的性別歧視,奠定了自己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她沒有書呆子氣,也沒有女強人的霸氣;她形象端莊、氣質優雅、女紅了得;回首一生,她無怨無悔。李方華,用自己的執著書寫著不悔人生路。


沙慶林院士:逝於2020年2月23日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摘編自:賽文交通網:《行走在公路上的院士 | 沙慶林:為把天塹變通途》(圖源:光明日報)


沙慶林,1930年5月出生,江蘇宜興人。195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57年於莫斯科公路學院獲副博士學位。他曾在同濟大學任教,後曾在亞非六國從事援外公路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1980年後,先後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各項成果應用已形成我國高等級公路修建模式。1993年,他的“高等級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抗滑表層成套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他成功研究出國際領先的粗集料斷級配設計與檢驗方法及新施工工藝,為我國長壽命路面奠定技術基礎。


沙慶林院士出生在農村家庭,家庭條件貧寒,甚至因為貧窮,不得不借住在遠親家中,但即便如此,父母仍舊沒有耽誤孩子的教育,五歲時,沙慶林院士便被送進私塾讀書。沙慶林是農民的孩子,勤勞和樸實是在農村生活中養成的美好品質,而這也成為他工作中的寫照。他把一生奉獻給我國公路,只要是他設計的公路,他都要親自走一遍,檢查路面質量。夏天的瀝青路吸熱,地面溫度能達到60℃以上,他穿著四五斤重的特製厚底鞋,一走就是十幾公里,一年要磨壞好幾雙鞋。他曾說:“我覺得為國奉獻永遠是我的天職,路永遠走下去,讓它在我的腳下不斷地伸延,伸延。”


沙慶林院士大學開始,便飽受病痛困擾,但無論接手怎樣的工作,到條件多麼艱苦的地方,他都事必躬親,咬牙堅持。回顧沙慶林幾十年的科研歷程,勇於創新的精神貫穿始終,大到科研方向的確立、工程實際問題的解決,小到一個試驗儀器的發明,再到數學方法的應用等,無不閃耀著創新的火花。


“沙慶林的時間,只用在學習和工作上。”這是沙慶林的妻子給他的評價。一有人根據沙慶林的工作日記,曾經對他走過的、調查過的路進行粗略統計,1997年-2011年的15年時間裡,就有230多條(段),其中2005年一年時間,沙慶林就考察了48條(段),而那時,他已經是75歲高齡。


周同惠:逝於2020年2月23日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摘編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堅忍不拔 求實創新——紀念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周同惠院士》(圖源:光明日報)


周同惠,1924年11月8日生於北京,籍貫廣西桂林。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分析化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194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52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周同惠院士出生在家教甚嚴的書香門第家庭。他聰敏好學,善於聆聽內心的想法,初中時的化學工藝課程,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此後的一生,便都與化學相伴。他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礎研究,開展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鑑定與分析方法的研究。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籌建了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兼任主任。代表作有《紙色譜和薄層色譜》、《中草藥現代研究》等。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身邊人覺得他像個老頑童,他也曾說,“玩”與動手是自己的專業“啟蒙老師”,正是“玩”培養了對科學的興趣,也正是動手,讓他除了理論學習外,具備了紮實的實踐分析能力。


多年來他培養了許多中青年科技人員、進修人員以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他們大都已成為科技骨幹,也有不少人出國工作。和他一起工作過的人都感到他治學嚴謹、工作細緻、思想敏捷、善於發現問題、提出辦法,他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掌握分析化學最新發展趨勢和動態上。


他作風正派,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不僅學識淵博,且精通英語、法語。每當有人向他請教時,他從不推辭,且無論是有關業務方面,還是外文方面,有求必應,他都能給出滿意的答覆,因此被分析室同志們譽為“活字典”。他長期擔任分析室主任和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工作,事事以身作則,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為同志們所敬仰。周同惠院士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為之奉獻一生的藥學研究事業。他始終以堅韌不拔、求實求新精神為我國藥物分析化學的開拓和發展,以及興奮劑檢測工作而努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蔣亦元院士:逝於2020年2月24日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摘編自:黑龍江共青團:《一生選擇黑土地 一生選擇奉獻 | 深切緬懷蔣亦元院士》(圖源:光明日報)


蔣亦元院士,1928年11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他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長期在科研教學第一線,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及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農業機械學報》與《農業工程學報》副主編、國家級農業機械化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蔣亦元院士始終強調自主創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既研發機器又探索機理,敢闖難關、勇開先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蔣亦元院士出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貧舊中國,求學於日寇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歲月,懷著科學救國、科教興邦的抱負於異國他鄉深造進修,又在學成後忘我地投身到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當中。“一粒米,十滴汗。”蔣亦元自幼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感情深摯。數千年來,這片土地上的農民腳踩泥土,彎腰躬耕,艱辛勞作之疾苦讓他感同身受。受“科學報國”的感召,出生在江南“魚米之鄉”的他,離開富庶的故土,將畢生心血揮灑在千里之外的東北黑土地,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被業內譽為“德藝雙馨,農機巨擘”。


蔣亦元院士的科教人生詮釋著永開先河、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逆境不餒、守之彌堅的頑強意志,求真務實、堅韌不拔的科學態度,勤耕不輟、甘於奉獻的無私品格。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科研沒有終點,報國沒有終點,蔣亦元院士紮根黑土、愛國奉獻的初心和使命,是吾輩的楷模,也必將激勵更多的青年不懈奮鬥。


愛國之心

強國之志

報國之情

研究不同方向的院士

在各自領域裡為國家貢獻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向院士致敬

向無數前輩先賢致敬

吾輩中華兒女

必將永葆初心 擔當使命

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追夢人


近兩年,我們已經沉痛送別了45位院士


2019年(32位):塗銘旌、高長青、于敏、梁敬魁、金國章、阮雪榆、孫偉、王業寧、沈自尹、容柏生、李恆德、湯定元、寧濱、孔祥復、孫忠良、李濟生、查全性、卓仁禧、盧永根、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季國標、李玶、韓其為、胡亞美、張嗣瀛、曾融生、陳星弼、陸士新、孟執中、田波


2020年(13位):蔣洪德、池志強、方守賢、李方華、孫儒泳、段正澄、周同惠、沙慶林、蔣亦元、寧津生、李道增、周俊、盧世璧


每一位已故院士身上

都承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

科研的一段歷史

在中國 他們永生


同樣

許多已故的優秀科技工作者

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

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在你們的努力下

祖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願這盛世 如您所願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清明時節

您想起了哪位院士或者科技工作者呢?

最後,小福團在此倡議大家

文明祭掃 以寄哀思


聲明:本文為小福團綜合整理,文中所選人物事蹟及名單排名不分先後,若有遺漏請大家留言補充。


本公眾號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對內容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本號所選內容未能聯繫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小福團聯繫。


清明特輯|斯人已逝 風骨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