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很多人驚歎於藺相如的勇敢智謀,原本落入秦王之手就別想再拿回去,可是藺相如卻用智謀告訴我們:如何在老虎嘴裡拔牙!有一個問題來了,和氏璧真的價值連城嗎?藺相如帶回去的那塊和氏璧到底是真是假?據許多野史記載,真的和氏璧早就被秦王給換走了,而藺相如費勁千辛萬苦帶回來的那塊卻是假的和氏璧,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了解下和氏璧:
和氏璧的由來
有關於無價之寶和氏璧的由來眾說紛紛,不過大多少證據都指向一個地方:荊山。一個叫卞和的男人,偶然在荊山採玉的路途中,發現了這塊純淨無瑕的寶玉;據說這塊寶玉拿在手上會有奇異的事情發生,寶玉既擁有夜明珠熒光的效果,並且通體晶瑩剔透,整個寶玉上面流露著異於天下萬物的美感,和氏璧就是這麼獨一無二。
卞和把玉獻給了楚國的楚厲王,楚厲王懷疑玉的真假就專門派人去鑑定,誰知道鑑定玉的那個人嫉妒卞和的幸運,就對厲王說:“此玉是普通石頭。”這就直接把厲王給激怒了,直接砍去了卞和的左腳,把石頭扔給他。
當厲王的兒子登基後,卞和又跑去獻玉,倒黴的又被陷害,右腳被砍了;卞和只能帶寶玉回到荊山定居,據說卞和當時還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腫了,他心疼這塊寶玉沒有人能夠欣賞。
楚文王后來上位,對於卞和的故事文王早就有所耳目,他也可憐這個工匠的境遇,文王和厲王、武王不同,文王比較儒雅公正,卞和再次把玉獻給了文王,文王看著他那雙被砍掉的雙腿頓生可憐,心想就算不是寶玉我也再不會砍他的腿;後來文王讓人打開了寶玉,發現裡面真的是一塊稀世珍品,這塊玉彷彿根本不是這世間的寶物,彷彿是天上賜予的寶玉,文王為這塊寶玉取名“和氏璧”,也是為了紀念卞和的忠貞。
和氏璧流出楚國王室,出現在趙國
後來寶玉在楚國王室丟失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內宮一些宦人偷走的,當時楚國全國戒嚴尋找這塊寶玉,不過找了很久就是找不到這塊玉的蹤影;又過了很多年後,這塊玉出現在趙國王宮裡,提及這塊玉的由來,趙國王室一口咬定是本國出產的,楚國索要多年都無功而返。
而趙惠文王天天拿著寶玉愛不釋手,不過也因為這塊玉,趙國的麻煩就來了;首先就是諸國一些君主想要得到這塊玉,紛紛派遣人去趙王宮偷竊,其中楚國的意願是最強烈的,他們認為這塊玉就是楚國的國寶,想盡辦法都要弄回來。
而秦昭襄王也是極喜歡這塊寶玉,也派人去偷,一時間邯鄲城裡來了很多的盜賊和使臣,都想通過明裡暗裡想辦法弄到這塊玉,而秦國也開始鋪墊一系列圈套勾引著趙國。
秦王虛情假意,藺相如臨危受命
據說當時偷竊和氏璧的人非常多,但幾乎沒人得手過,原因也是和氏璧被保護的嚴嚴實實,根本看都看不到;秦昭襄王就想:這樣可不行,得想個辦法!秦昭王就派使臣和趙國商量:“我願意用15個城池來換取和氏璧。”
趙惠文王一直都是被秦國欺負,趙國那時候被欺負的夠嗆,根本佔不到便宜,趙王直接拒絕了;秦國使臣就說:“如果趙王不答應,那麼秦王將親自來邯鄲取玉。”威脅的意味和明顯了,趙國那時候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和趙國相比,趙王愁得要死,玉只要拿到秦國境內,基本要不回來了,15座城池根本別想拿到。
但是不去的話,留下話柄,秦王就派兵攻打趙國,後來就有藺相如的一系列請命;藺相如帶玉去秦國面見秦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藺相如拿起寶玉假意要摔,讓秦王無奈讓步,最終完璧歸趙。
不過這其中有一個疏漏,藺相如把玉獻給秦王觀看,秦王把玉遞給了大臣和妃子們一個個觀看,而這期間最容易換玉,藺相如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看得過來,據野史稱:藺相如手中的和氏璧是假的,真的和氏璧早就被秦王掉包了,不然藺相如是不可能離開的了秦國。
大家沒懷疑為何藺相如離開那麼順利,秦王都不阻攔的,後來藺相如回國,秦國也沒有發兵攻擊趙國,這一點非常的有疑點,雖說後來記載秦王一統後還是拿到了和氏璧,不過據說那時候的秦王桌子上早就擺著一塊和氏璧一樣的寶玉。
趙國王宮那塊和氏璧給獻給秦王后,秦王幾乎很少關注這塊玉,而是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留給了自己的那塊玉,而傳國玉璽據說也是用自己桌子上那塊和氏璧,而並非使用趙國宮裡那塊,種種疑點也有可能表明,藺相如去秦國時候,和氏璧早就被掉包了,只是藺相如沒注意到。
然而,歷史史料還是太少,我們無法得知到底是秦王宮那塊玉是真的和氏璧,還是趙王宮那塊是真的和氏璧,相信在不斷探索戰國史的未來,這個謎團也能打開;但是,我們現在不糾結“玉”本身的真假,要深度剖析一下其背後真正的故事。
“完璧歸趙”背後是秦王的驚天謀略
我們瞭解“完璧歸趙”的故事其實大多來源於從教科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藺相如的形象早已被司馬遷讚譽成機智勇敢,謀略過人,忍辱負重,忠於國家,視死如歸的人,而相比之下,秦王為一塊玉竟然要大動干戈,表現出貪婪,傲慢,狡猾,殘暴的形象,其實這是司馬遷給歷史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 “完璧歸趙”是在特殊背景下發生的,也是秦趙兩國政治、外交鬥爭的結果,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下,秦昭襄王的智慧表現得光彩奪目,其實真正受騙的不是秦昭襄王而是藺相如。那麼秦昭襄王為何要致函趙王欲求和氏璧呢?他到底想幹什麼?以15城欲換一塊精美石頭是不是虧大了?
秦王想要的是趙國的江山社稷
秦昭襄王想要實現先祖們訂立的統一天下的夢想,秦王之所以提出欲以15城換一玉,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想找個藉口入侵趙國;山東六國,齊國被燕國樂毅幾乎滅國,不可能再對其他諸侯國進行支援。
燕國處於對齊國的復仇戰爭中,無暇顧及他國;韓國、魏國在秦國的“恩威並濟”下被迫與秦交好,秦國也不好下手。楚國在楚懷王被扣留後,新上任的楚王也被迫與秦國交好;並且在地理位置上,楚國與趙國相距遙遠,,此時孤立無援的趙國,並且是秦國東進的主要障礙,正是秦國最好的攻擊目標。
秦王刺探趙國軍事實力
趙國在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變法後,趙國軍事實力驟然強大,成為當時能唯一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與此同時,趙武靈王對秦國的軍事情報刺探也非常成功,導致秦國多年不敢對趙國用兵。
為了刺探趙國對秦國的態度,刺探其是否為了大戰做好準備,於是秦昭襄王導演了一部以城池換玉的政治遊戲,以此窺測趙國的軍力;如果趙國態度強硬,對秦國的提議不屑一顧,那麼,秦國也不能硬碰硬,或許放棄軍事行動;如果趙國示弱,秦王看出國力空虛的破綻,秦國就會採取戰爭行為。
“完璧歸趙”的史實告訴我們,秦王這種謀略是非常成功的,而不是藺相如完美地完成了使命,反而趙國暴露了破綻,首先君臣是否對“以壁換地”爭論不已,整個朝廷都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藺相如作為使節雖然表現的很成功,但也徹底走進了秦王的圈套。
趙國暴露破綻,秦國下定軍事攻伐的決心
因為包括藺相如在內的趙國君臣均是以弱者形成出現在秦國朝廷的,舉國怯弱,為秦王攻打趙國有了心理上的自信;當藺相如奉壁給秦王時,秦王大喜,表面上是大喜,其實是探到了趙王的虛實和怯弱,為自己的試探成功而大喜,秦王早已忘記了藺相如是趙國使節,忘記了兩國邦交應有的禮儀;當藺相如持壁欲以擊柱時,秦王從陶醉中醒來,並假意安撫藺相如,同意以十五城交換和氏壁,不是秦王怕了,而是秦王不想因為一塊玉而斷送自己的軍事計劃。
果然,在藺相如完璧歸趙不久,秦趙兩國就開啟了長達三年的軍事對峙,導致長平之戰爆發,秦國坑殺趙軍40多萬,而此後的邯鄲之戰,秦國大有滅趙國之勢;秦國發動了舉全國之力攻打趙國重大軍事行動,這是蓄謀已久的戰略,由此可見,秦王“空言求壁”只是攻伐趙國長遠戰略規劃的一個小步驟而已。
後記
和氏璧見證了秦趙兩國戰爭,也一直見證歷史的興盛,它後來被改成的傳國玉璽成為華夏文明的權力象徵,和氏璧被秦王改成傳國玉璽後,基本上都是每朝每代正統天子的象徵,每個朝代的皇帝都認為只有玉璽在手,自己才真正的是一個真龍天子;而到了漢朝王莽篡漢時期,王莽去問漢朝太后王政君要玉璽,被這個太后直接砸掉了一個角,後來,王莽用純金補上了,自此傳國玉璽已經是君王必備物品。
而這塊玉璽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漢諸侯割據、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之後,逐漸的傳國玉璽經歷了一代代帝王,一代代的叛亂,一代代的混亂,終於這塊玉璽不見了,據說這塊玉璽最後還是遺失了,這塊歷史君王的象徵也正式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呂氏春秋》等
閱讀更多 資深人士說文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