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主婦Alice怎麼一步一步走向舉槍


絕望主婦Alice怎麼一步一步走向舉槍|自殺

自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健康的人群基本上不會往這個方向去思考,然而長期的負面情緒會非常明顯的指向自殺,而且是不知不覺之間。當自殺這個話題成為直面的問題,甚至人們都不會再權衡自殺是否會疼痛或者如何克服求生等問題,簡而言之,他們是平靜的沒有後顧之憂的走向自殺的。

有毒品會使人致幻,讓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選擇走向自殺,但是更多的是內心的負能量讓人在長期積累下面,自然而然的走到了自殺的邊緣。且不論這類人群該不該自殺,他們尋求自殺的時候都不會考慮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其他牽掛,取而代之的是唯一鑽牛角尖的矛盾衝突。

這些衝突和矛盾已經讓他們承受不起了,在《絕望主婦》裡面,開篇就是一名名叫Mary Alice的家庭主婦在自己的陽臺上開槍自殺!槍響之後是她獨白的一切。她為什麼會自殺呢?

在劇情裡面,主要是他們夫婦領養了孩子Zach,後來其吸毒生母回去想要要回當時因為被迫買賣的孩子Zach,Mary Alice失手誤殺了其生母這樣一件事情。後來有鄰居想借此告密和敲詐勒索,這件事情一直縈繞在Mary Alice心頭久久不能忘卻,最後折騰不過就開槍自殺了。

細細想來其實還是有很強烈的內心掙扎的,她首先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挑選一個權衡利弊的方法來保全自己的養子,甚至不惜代價去挽回和爭奪,所以並沒有周全方法的辦法下,她要維護和保護自己權益。

這個權益通常是損人利己的,無法做到兩全其美,甚至是甲的砒霜,乙的蜜糖,比如人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愛,自我,生命,這些要求的排序也會不盡相同,當時當刻肯定有“如果不這麼做,我就活不下去”的衝動,必然是這樣的理由讓人決定採取措施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

然後,就發生了權利的爭奪,自私凌駕於道德之上,當時Mary Alice和她的丈夫把孩子生母進行了分屍,並且放入了玩具箱,沉入游泳池裡面。在操作這樣一件事情的時候,肯定有一個"不被社會認可"或者"在社會上站不住腳"的點。

有可能這個點是不道德,也有可能是不合理,偷竊、吸毒、自殘、暴露等等。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等到權利獲得了保護之後,Mary Alice耿耿於懷的糾結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內心的譴責,另一方面是鄰居外部的敲詐勒索。

這內外兩種因素會讓那個”快要失去需求“的感覺被不斷的放大,尤其有的人會粉飾太平,有的人會無視錯誤,有的人會自卑抑鬱,他們之前肯定有一段時間是強迫的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比如Mary Alice是體會到自己不育,非常渴望有一個孩子,那種鮮明的對比讓她的渴望如此深刻,沉浸其中,然後阻礙會來的更加猛烈。

後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力不從心,失去控制,焦躁憤怒,那種無力感和無奈感充斥了她的內心之後,每天都會去想那件不良的事情,有的程度比較輕,也不構成犯罪,但是也會影響名譽或者其他權益,這個時候,就會一邊自我滿足,一邊自我丟棄。

丟棄的是什麼?丟棄的是她的平衡感,她也不是因為羞愧,也不是因為自責,就是太過自私,想要的太多,當一個人想要的太多的時候,反而會被外界反彈回來,倒逼到自閉,然後頭腦空空如也。

頭腦裡會有六個影像區,裡面存儲著記憶、期望、幻想、事實、與他人的連接、未知的剪輯,就好像蒙太奇一樣,然後滿足了這個就必須滿足那個,慢慢的逼到死角,就會好像一把匕首正在刺向胸口,或者一粒藥丸正在穿透血液……

最後的最後,就是走向自殺!自殺的時候已經是“木桶短板理論”了,是壓垮人的最後一棵稻草,已經好像天地一樣包裹著她,好像可以讓人窒息。而且來不及去考慮用什麼辦法自殺或者讓人覺察是怎麼自殺的。

所以平時就要看好身邊的親朋好友(法律難以界定的罪惡太多了,比如安樂死,情殺,賄賂,競爭),而且要看一下他們平時到底內心缺失的是什麼需求,像Mary Alice就是在孩子這個問題上卡住了,非此即彼,其實解決問題的道路不止一條,也並非那麼重要。但是在沒法改變他們的情況下,要注意不要逼死他們。

有時候無意中討論到一個主題,就刺傷了一個人內心,如果長期浸泡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不出幾年,就會走向自殺!而且有的人是心甘情願,或者走投無路,他們不想改變,因為有他們割捨不了的東西,那麼要詢問是不是真的放不下,如何合理去爭取?!

自殺是因為太過自我。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最後走向自殺的人已經是無意識的走向自殺的,他們根本就是被自殺的繩子拽著上吊的,不是自己願意的,誰不想好好活著?但是他們之前積累下來的需求溝壑太大了,已經慾壑難填了,就把自己搭進去,但是其實一定有退路在後面,而且退路是他們自己找不到的,必須有第三個人幫忙見證,預防,規勸,防止被利用或犯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