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媽媽,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人又為什麼會死?”

當孩子一臉懵懂地問我們關於死亡的話題時,我們該如何作答,才能讓他們既理解死亡的含義,同時又能不畏懼死亡帶來的恐懼?

——虎媽


作者 | 哎呀媽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親愛的孩子:

你看,這清明的雨綿延不絕,你是否也讀懂了今年的不尋常呢?

每日止步在家,疫情資訊紛至沓來,大家心裡像壓了一團散不去的烏雲。

往年的清明,你不是陪著我們回鄉下上山掃墓,就是跟老師同學去烈士陵園瞻仰英雄。

可今年特殊,疫情仍未完全結束,陵園暫停開放,山上也不允許聚眾。

所以我和你爸爸決定今年清明不上山了,改為網上祭掃。

可你卻不理解,覺得在網上弄這些,太形式主義了。

看到你一臉疑惑的樣子,媽媽決定要通過這封信,告訴你:

恰恰是因為我們經歷了這場浩蕩的疫情,才更應該讀懂每一年清明節的意義。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儀式,是為了不要遺忘

今年真是多災多難!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奪走了五萬多人的生命。

3月7日,那個本該是休息的夜晚,福建泉州欣佳酒店突然發生坍塌,導致29人遇難。

3月30日,濟南-廣州T179次列車脫線失事,造成1死127傷的慘痛後果。

同一天,四川瀘山山火燃起,吞噬了19條生命,如今火勢依舊迅猛。

每個鮮活的生命成為冰冷的1,2,3,4……,一切似乎與我們毫無關係。

可仔細想想,這些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又一個的生離死別。

我們看到的是數字,他們的家人看到的,卻是餘生的絕望和痛苦。

還記得五年前嗎?外婆家養的寵物狗阿奇老死了,你哭得心碎。

它的離去猝不及防,年幼的你無法適從:怎麼常陪伴你的好夥伴,說沒就沒?

外婆不忍心你難過,特地在後院弄了個土塋,讓你想它的時候就在那墳上插些花,當作悼念。

那天午後,你跑到田地裡摘了一大堆野花,插在墳上,說永遠都不會忘記阿奇。

單純善良的你還說,以後養狗,一定要叫阿奇。

思念在,生命猶在。

這便是你“留住”阿奇的方式。

腦科學家大衛·伊格曼曾說過: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


第二次,在追悼會上,人們宣佈你的個體生命逝去了,人際網絡消失了;


第三次死亡,是被活著的所有人遺忘了,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自然發展規律下,死亡是每個生命無法逃避的歸宿。

然而,它不是生命的終結,遺忘才是。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一個儀式,寄託對逝者的無限哀思和惦念,在默悼中感懷昔日那一幕幕美好和溫暖的回憶畫面。

過清明節,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那些重要、可愛的人們。

記憶在,他們便在。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不知死,焉知生

孩子,你可能感覺到,家裡的長輩都不喜歡提及“死”。

只要提到,大家立馬就來一句“呸呸呸,大吉利是”。

當初阿奇走了,外婆也不說“死”,而是說它去了天堂,過上更幸福快樂的日子。

乍一聽,似乎沒問題。

直到一次你讀完物理學家霍金的故事後,突然感慨道:“要是我像他一樣動彈不得,還不如死了去天堂更好。”

當時媽媽愣住了,也自責自己沒和你探討過“死”。

不知死,焉知生。

輕看死,便不懂得珍惜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一個片段,令人動容。

小男孩蓋賀克打破學校壁磚被麥神父懲罰後,一直懷恨在心,尋思要加害報復。

有次他逮到機會,設計小機關刺傷麥神父。

詭計得逞,他心存僥倖,不成想自己已釀成大禍。

老師要他照顧傷者,將功折罪,那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做了很不好的事情,倍感內疚。

當麥神父病情惡化,要住院治療時,他更是惶恐不已,問了一句:“他會死嗎?”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那一刻,他抱罪懷瑕,多希望蠢行沒有發生,麥神父無恙如舊。

這便是輕看“死”的下場。

以為死亡是兒戲,就感知不了生命之重,性命之貴。

演員陳坤在見證親人離世後說:“當我瞭解了死,更珍惜生。”

唯有讀懂死亡所帶來的一切,才能讀懂生命的意義,珍惜所有。

避而不談,容易帶來誤解和無知。

孩子,“死亡”不是擺脫痛苦,逃避現實去“極樂世界”。

它不容小覷,需要我們探索解讀。

明白透了,便懂得珍惜時光的重要,充滿力量、堅定地活出自己的意義。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死亡隔開距離,但不隔開愛

想起去年參加姑姥姥葬禮時的情景。

所有長輩身穿黑衣哭成一團,氣氛甚是壓抑。

回家的路上,你難過地問:“媽媽,你也會死嗎?”

我愣了一下,決定不隱瞞你:“會。但是不要怕,會有別人照顧你的。”

這個看似完美的回答,在你心裡掀起了波瀾。

之後兩週,你常問我同樣的問題。

有一天,你情緒憋不住大哭了一場:“我不要別人照顧我,我就要媽媽,我不要你死!”

原來你是怕我離開後,沒人像我一樣愛你。

是啊,你不過是個孩子,最想擁有愛和陪伴。

那時媽媽緊緊抱著你,一字一句地解釋:

“別怕,不管爸爸媽媽在哪裡,我們對你的愛永遠不會少,也不可能少。”

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你終於不再糾結了。

有一個故事: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國外有位爸爸,在女兒16歲那年去世。

去世前,他特地在花店定了5年的花,想讓女兒每年生日都能收到祝福。

痛失愛父的女兒難過萬分,卻在感知爸爸如影隨形的愛後,瞬間多了勇氣和自信。

孩子,這便是父母的愛。

就算不再一起,父母對子女的愛和心意,永遠都不會從你們的人生舞臺上消失。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人生的真相是,總有一天爸爸媽媽會先行離開。

就算無法陪你走向人生終點,可你的初點有我們的參與和見證,這就足夠感恩了。

願你不害怕死亡帶來的分離。

它隔開的是距離,而不是我們彼此心中的愛。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孩子:清明節,我想讓你讀懂“死亡”的力量

如今我們經歷疫情,見證生生死死,而清明節恰好給我們談論死亡、探討生命意義的機會。

中國有句老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唯有慎重看待生命消逝、心存敬畏地紀念緬懷先人,才能懂得生命,嚮往真善美。

為心中所愛,我們緬想悼念,好讓他們不隨歲月斑駁失去存在過的痕跡;

敢於直面死亡,正確解讀它,才會體會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爛”的美好;

不害怕分離,確信愛永遠常駐,便能加倍珍惜此刻所擁有的一切,不荒廢揮霍。

死亡像是花開花落、潮漲潮汐。

不管我們遭遇何種處境,只要認認真真地活,活得深刻明白,就無須擔憂害怕。

孩子,願你能夠讀懂“死亡”的力量,它總會不住地提醒你,珍重生命,珍惜時光,珍愛你所擁有的美好。

這樣,你便擁有“向死而生”的勇氣和堅韌,笑對人生,不負韶華,成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