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幼兒園,園長應該這樣管理

在管理史上,人們往往是致力於對組織內部所有的“有”展開管理和研究,但不見得有效,而且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組織內部除了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人、財、物外,還有一個本該引起高度重視而一直被忽視甚至受歧視的,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可被稱之為“無”的東西。而在管理中,這些“無”具有更為決定性的意義,正如老子所說,是“無中生有”“有生於無”。

“無”作為一種決定性的力量,始終決定並操控著所有的“有”,我們對所有的“有”的管理最終目標恰恰應該也必須是為了對“無”展開有效的管理,並進而實現真正的不管理。

  

管理者的無為

對於幼兒園來說,園長扮演著多重角色:辦園理念的創立者與踐行者、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者、日常事務的管理者、教師的知心人等等,如何扮演好這多重角色?道家的“無為”學說,體現了老子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和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蘊涵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亂為。

  

稱職的領導不在於處處表現自己的精明能幹,而是讓自己的下屬各得其所,每人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自覺地把單位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感到自己是單位的主人,全然沒有被人強迫做工作的委屈。把亮相的機會讓給下級,讓他們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要委以重任,這樣,他覺得領導信任他,有一種自己的才能沒有被壓抑埋沒的感覺。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是人們一種最高的需求,領導無為下級才能有為。

  

園長對各種矛盾的解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若事無鉅細都親歷親為,必然會疲於奔命,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因此,要對自己面臨的工作進行認真的分析,區分輕重緩急,明確地判斷處理事務的優先順序,由此確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加以解決,這樣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借主要矛盾解決之機,積極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順勢而為,解決好其他矛盾,即通過抓點子上的工作借勢帶動影響全面,推動全局工作。

 

管理者的無形

管理者要用正派的作為形成良好的環境,讓人們在榜樣的感召下統一步調。“形”的內涵是豐富的,外延是廣闊的,前人早已為我們作出了榜樣:飲譽不衰的諸葛亮,除了政治、軍事上的輝煌業績外,更受人尊崇的是他淡泊寧靜、勤奮簡樸、表率群臣的高風亮節。

  

1.人格魅力。俗話說“園長是幼兒園之魂”,園長的個人魅力和領袖氣質最大的優點是能提高影響別人的能力。當人們認同你時,她們更有可能接受和採納你的建議。這其中,園長萬不可隨心所欲,首先要注意以身作則地領導:領導的一舉一動都是大家都看在眼裡,要求教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先做到。園長要制止開會手機響的問題,可話音剛落,自己的手機就叫了起來,這樣園長的話能具有說服力嗎?其次是要充分運用園長的人格魅力,每位園長身上總有一些閃光點,在治園的過程中,要注意讓這些閃光點形成火炬,也就是說要充分發揮園長的長處,併發揚光大,使全體教工擰成一股繩,團結起來形成聯盟,使園長具有凝聚力,這會給園長治園帶來很多優勢。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園所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有認知、情感、價值、理想的成分,有文化特色的校園一般都有主題鮮明的精神文化,並且影響著學校的辦學方向和活動形式,還會滲透到每一個學校成員的精神和行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與獨特的校園文化對辦好一所學校有重要的意義。一所幼兒園如果有自己的價值追求,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比較容易凝聚力量,奮發發展。

 

管理者的無聲

 

1.動作提示。園長的各種動作能傳遞管理信息,它具有言志、傳情、狀物的特殊功能,她的一招一勢、一舉一動,都具有鮮明的直觀性,起到教育提示的作用,並隨時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情緒反映。從而把教師的接受意向集中起來,按照要求的內容去思考領悟。

  

2.情感感染。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的一種心理反映。任何一種情感都具有信號和調節的功能,即傳導意圖信息和引導行為方面的功能。如果領導語言枯燥乏味,沒有感情色彩,以一種腔調,冷冰冰地進行命令式佈置,就會使員工產生討厭情緒,甚至產生對立情緒。例如:當要求教師加班的時候,有些教師會有對立情緒,如果領導此時用憐惜、請求的神態和語氣和老師說話:“這兩天,我們為了……,必須要把這項工作做好,我們也知道老師們非常辛苦,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樣,成功是屬於大家的。”情感上的觸動加上面部表情,能讓教師讀懂領導的心,從而產生個性魅力,讓教師感覺到工作著是快樂的。

  

3.際距調節。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可通過調整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進行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實際距離代表著不同的心理區域,如一米內稱為私密區,三米內稱為社交區等,那麼園長就可以利用不同的心理區域進行管理調節。例如開會的時候,後面的老師在竊竊私語,影響了會場的嚴肅性,園長沒有停下來整頓,而是用目光和表情告訴她禁止講話,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青年教師第一次公開課,膽怯、害怕、緊張,園長可在課堂角落與教師作鼓勵的目光交流,能緩減教師的心理壓力,更好地表現自己。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際距調節也是非常講究的,走近與離遠都是有意識的,園長要注意通過以上的管理策略,從而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管理者注重營造信任氛圍,讓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自主調整計劃,修改方案,如有的教師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重新調整活動安排,看似違反了原有計劃,但教師能抓住教育契機,滿足了幼兒的實際需要,管理者在執行制度時就要有彈性。從而使教師的自主性、積極性得到調動,創新意識得到提高,園所在環境創設、區域活動、教育活動設計及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都有明顯體現。

 

總之,“無為”並不代表什麼都不為,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為”,什麼時候“不該為”;“不言”,並不是什麼話都不講,而是反對發號施令與空洞說教。這裡所指的“無為而治”就是指在管理中,要依據自然的規律,遵循事物發展的階段性,尊重被管理者的個性特點,發掘每個人身上“真、善、美”,激發他們對工作的原動力,鼓勵他們在和諧的工作環境中抒發激情,張揚個性,友善合作。

  

“無為而治”思想不僅與現代管理探索的思路相吻合,而且充滿了鮮明的辨證法。有為與無為的辨證關係,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藝術化的處理,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