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白族是因為皮膚白得名嗎?

鐵頭娃榮哥


白族當然不是皮膚白了。而白族名字來源解放後,民家演變而來。

白族人偏愛白色,源於原始社會社神的崇拜和農耕祭祀。它在南詔時期即已形成,並且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的一種重要的宗教信仰。以後又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文化內容越發豐富,因其崇拜對象具有亦神亦人的特點而深深紮根於白族人心目之中,久盛不衰,類似於中原的圖騰吧,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酷愛白色。無論住還是行,都以白色為主。

最早的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後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征戰、拓土、商貿、屯墾、駐邊等歷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當今白之雛形。

白族傳統服飾

女性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繫著繡花的小圍裙,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足蹬繡鞋。

姑娘們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後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雪白的纓穗飄飄灑灑,顯出姑娘的美。

白族女子著裝示範

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白族的婦女也常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高雅。

白族男子、兒童的著裝

大理地區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白族獨具特色建築風格

印入眼簾的是獨具一格的牌坊,“鍾靈毓秀”,白色的牆面,藍色的飛簷,讓人過目不忘,很多幽深古樸的院落見證了白族人的歷史。

白族人的居住

白族人民善良、勤勞、勇敢、誠實、熱情、智慧。他們推仁義、懂博愛、尚禮儀、尊忠孝、重文雅形成了良好人文生態環境。


玲瓏公子


雲南白族不是因皮膚白而得名的。雲南白族只是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屬黃色人種,主要聚集地是我國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素有“文獻名邦”之稱,人口約148萬多人,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創造了燦爛洱海文化。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意為白人。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所以習俗、文字與漢同,但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方言習慣。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現大理已成旅遊勝地。




發歌放牛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點,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後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征戰、拓土、商貿、屯墾、駐邊等歷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當今白族之雛形。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漢語意為“白人”。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有“民家”、“那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漢語稱為“民家”;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一帶的白族,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傈僳語稱為“勒墨”;藏語稱之為“勒波”,彝語稱之為“婁哺”、“洛本”、“羅基頗”,貴州一帶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羅苴”、“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稱呼。在貴州威寧一帶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稱為“七姓民”。

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稱作“白蠻”、“烏蠻”、“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帶有“蠻”和“夷”的稱呼;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佈。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白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約有80%的全國白族聚居於此。此外,雲南昆明、麗江、怒江、迪慶、保山、玉溪、楚雄、文山、臨滄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區。湖南省張家界、湘西,貴州畢節、安順,四川涼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佈。


V思維視覺


↙白族之所以被稱為白族,是因為這個民族真的非常-非常-喜歡白色!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各個少數民族確定名稱的時候,就選定了白族作為這個民族的名字:

白族人民有多喜歡白色呢?他們衣服顏色的主色是白色;頭飾上也有醒目的白色部分;他們居住房子的牆壁也是白色的;而且白族人民信奉“清白傳家”、“一清二白”的處世美德,這也成為了他們的審美標準。你看,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白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你說白族叫白族是不是名不虛傳哪!

下面,把白族人民喜歡白色的事情詳細說一說吧~

白族的衣服

白族不論男女都喜愛白色的服飾,所以白族的衣服多半是白色和其他顏色相搭配。白色之外的顏色也大都非常鮮豔,比如:女孩的衣服多半配上桃紅、明黃、翠綠、湖藍等顏色。這樣一來,一群白族女子穿上民族服裝,就像一群色彩繽紛的蝴蝶。白族男子的衣服多半配藍色。而且白族的服裝一般還有花邊裝飾,整體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

雲南大理是白族自治州,那裡聚居著80%的白族人口。白族人民世世代代住在蒼山腳下,洱海旁邊。形容大理,有一個非常美麗的詞彙:風花雪月。整句話是這樣說的“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這裡的“上關”和“下關”是大理的兩個區。白族人民把“風花雪月”穿在了身上,戴在了頭上!是不是特別浪漫?:

美麗浪漫的發帽裝飾,襯得白族姑娘分外漂亮,令人神往!在大理,漂亮的姑娘被稱為“金花”。

如果你去大理旅遊,很多賣東西的攤主都會招呼說“金花,買點水果。

在大理,蒼山、洱海旁的很多建築上,你會常常看到一副對聯:

蒼山不墨千秋畫

洱海無弦萬古琴

天睛在這裡不想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了,因為覺得無論怎麼解釋都不如原文美好。咱們中國的語言就是這樣韻味無窮。再閉上眼睛想想,是不是好像畫一樣的美景就在眼前?

如今的大理,已成為全國新移民最多的城市之一。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因為嚮往這樣的山水而選擇了在一年的某一段時間去居住,或是舉家遷移到大理去生活。居住在大理的人當中,除了白族人,也多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各族,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們。據說,現在在大理,能吃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的菜餚。大理古城有一條街叫“洋人街”,那裡也被稱為“小聯合國”。雖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也充分表明了這座美麗城市的無窮魅力。





天睛970


不是的。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大理一帶住著許多分散的氏族部落,統稱為“昆明”,他們就是今天白族的先民之一。

白族族名的稱謂很多,其先民,史稱“叟”、“白蠻”、“白人”、“民家”等。

對白族名稱問題的討論,民族座談會上最初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主張保留“民家”族名稱,民家族自稱“白子”,“子”譯意“人”,即是白人;另一種的意見剛好相反。

經反覆討論,與會人員都感到白族詞彙中有近60%的詞彙為各個歷史時期的漢語藉詞,無論用何“白”字,都是漢字譯音,從而一致認為用“白”字既能與白子自稱的音意想通,又能代表民族特徵,符合漢字簡化原則,是有利無害的。

中共中央在1956年6月16日批准同意“民家族”改稱“白族”。


迷路的貓貓


不是。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漢語意為"白人"。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有"民家"、"那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漢語稱為"民家";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一帶的白族,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傈僳語稱為"勒墨";藏語稱之為"勒波",彝語稱之為"婁哺"、"洛本"、"羅基頗",貴州一帶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羅苴"、"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稱呼。在貴州威寧一帶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稱為"七姓民"。

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稱作"白蠻"、"烏蠻"、"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帶有"蠻"和"夷"的稱呼;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張軍讀曾國藩


不是


醬香講習中心


白族呢,也是我國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地在雲南,在貴州和湖南也有分佈,四川省也有少量的人員分佈,但還是雲南比較多一點。最出名的就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了。白族自稱白子或者白尼,翻譯成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

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多民族融合)

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白族美女還是很多的,皮膚確實也很白,一方水土一方人。大家有機會一定看看去啊!




下下雨聽聽歌


雲南白族不是因為皮膚白而得名,而是因為“白蠻”(古代中國對西南諸族的泛稱)後代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1.東漢以前洱海區域的文化遺存

從公元前19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即相當於夏朝中葉至商朝末葉,洱海區域形成了被稱為“洱海新石器文化”的古代文化,它是一種定居的、以稻作生產為主,同時進行紡織、捕魚和狩獵的地方文化類型。

2.“昆明之屬”乃洱海區域新石器文化與青銅文化的創造者

考古發現證明,青銅時代的洱海區域同時存在兩種文化:一為農業文明,一為畜牧經濟。

  • 從事農業生產的昆明族群包括:“靡莫”、“廉頭”、“姑繒”、“葉榆”、“邪龍”、“姑復”族群等,屬於洱海區域青銅農業文明的創造者;

  • 從事遊牧的昆明族群包括:“皆編髮,隨畜遷徙,毋長處、毋君長”的昆明人,屬於從事石棺葬文化(遊牧文化)的創造者。

前者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定居於洱海區域,後者可能是從北方南遷而來,但已與當地民族相融合的遊牧部族。

這兩大民族群體的文化有明顯的差異,但他們同屬於“昆明之屬”。

3.東漢至初唐時期的“昆明”與“昆明文化”

漢至初唐時期,“昆明之屬”這一古老的族群,在以漢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因內部經濟文化不平衡發展而分化為“烏蠻”與“白蠻”兩部分。

“烏蠻”和“白蠻”不是族稱,而是隋唐時期中國西南一帶的群體泛稱。

  • 烏蠻:指中國西南一帶社會發展水平低於中原的群體;

  • 白蠻:指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原相近的群體。

4.南詔的統一與白族的形成

南詔的統一,使“烏蠻”與“白蠻”重新獲得地域上的統一。

由於白蠻的遷入與大量漢族人口落籍洱海區域,與原“烏蠻”及“白蠻”雜居,白蠻逐漸成為南詔的主體民族。

以南詔王室為代表的“烏蠻”在重用“白蠻”大姓的同時,努力推進“烏蠻”與“白蠻”的一體化:佛教密宗成為南詔王室與主體居民“白蠻”的普遍信仰, “白蠻語”成為南詔的通用語言。

最後,由於多部族的一體化進程推進順利,在南詔中後期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白族。


參考資料:《從考古材料看白族的起源》李東紅


一週一本書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不一定是皮膚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