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公司的結局會是怎麼樣的?

陳康喜


等待瑞幸咖啡的,將是對投資人損失的賠償和相關法律責任追究!

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發佈公告,稱公司首席運營官劉劍及其部分下屬,在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參與偽造交易相關的銷售額約為22億元。

4月3日,針對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中國證監會發表聲明,中國證監會將按照國際證券監管合作的有關安排,依法對相關情況進行核查,堅決打擊證券欺詐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

多名熟悉美股業務的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等待瑞幸咖啡的將是投資者的集體訴訟和美國證監會的處罰。集體訴訟方面最終可能會採取和解的方式,集體訴訟賠償的範圍大概是投資者損失的20%~50%。

老虎證券投研團隊認為,瑞幸市值最高時有129億美元,即便以60%計算股東的平均成本,流通股股東的損失至少也有數億美元。

而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營收只有8.4億元(約1.25億美元),虧損為16億元(約2.41億美元)。

瑞幸咖啡日K線圖

那麼,瑞幸咖啡未來的結局如何?公司管理層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投資者到底應該如何維權?針對一系列焦點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焦點一:投資者維權需走哪些程序?

4月2日,瑞幸咖啡發佈公告,稱公司首席運營官及部分員工參與偽造交易,相關的銷售額約為22億元。之後,瑞幸咖啡還發布內部信稱,目前公司已安排其他管理者接任停職人員原負責的工作,並將盡全力減少此次事件的負面影響。

受此影響,公司股價2日收於6.40美元,單日大跌超75%。

瑞幸咖啡逐季營業收入(單位:萬美元)

數據來源:Wind數據來源:Wind

瑞幸咖啡虛增交易額,無疑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維權也成為廣大投資者最關注的話題。

美國東部時間4月2日,多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發表聲明,提醒相關投資者,有關瑞幸咖啡的集體訴訟即將到最後提交期限。

加州的GPM律所、Schall律所,紐約州的Gross律所、Faruqi律所、Rosen律所和Pomerantz律所等均表示,在2019年11月13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間購買過瑞幸咖啡股票的投資者,如果試圖追回損失,可以與律所聯繫,2020年4月13日是首席原告截止日期。

對此,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郝俊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徵集的就是首席原告,美國證券集體訴訟的特點是不要求也不允許每個投資者都去起訴,而是選取一名或幾名損失較大的投資者代表所有投資者進行集體訴訟,這稱為首席原告,這個案件就整合成一起案件,法院審理一起案件就行,審理結果對所有投資者都適用。”

據瞭解,集體訴訟的基本流程是:一開始很多投資者會去申請擔任首席原告,因為當了首席原告之後能直接參與訴訟,瞭解案件發展情況,法院會在一個截止日期之前,要求所有想當首席原告的投資者提申請,申請截止日期之後,法院會從申請裡選出擔任案件首席原告的投資者。

郝俊波稱,選出首席原告之後,就可以正式進行訴訟。與此同時,上市公司作為被告,一般都會向法院提請一個駁回原告起訴的申請,如果申請被批准了,案件就直接駁回,投資者就敗訴了。如果沒有被駁回,就繼續訴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程序。

焦點二:投資者能挽回多少損失?

按照集體訴訟流程,此次關於瑞幸咖啡的集體訴訟有沒有可能被法院駁回呢?

多名美股行業律師告訴記者,此次集體訴訟被駁回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公司偽造交易的事實較為明確。

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最大的利益訴求是儘可能多地挽回自己的損失,因此最終可能會選擇與公司和解。

瑞幸咖啡逐季歸母淨利潤(單位:萬美元)

數據來源:Wind數據來源:Wind

一名多年參與美股集體訴訟案件的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來講,集體訴訟的雙方很可能會達成和解,上市公司會和投資者的律師進行談判,如果能商量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賠償方案,案子的集體訴訟也就能了結。

該律師說:“99%的案件都選擇和解,理論上講,如果被告不同意和解並堅持訴訟,就會正式開庭、審理,並進入一個比較漫長的訴訟程序。我做了多年的集體訴訟,都是調解、和解結案的。但之前有一家中概股的公司沒有和解,最終被判決承擔的責任比較大。”

如果瑞幸咖啡的集體訴訟案件最終和解結案,投資者能夠拿回多少損失呢?

郝俊波介紹,根據他的經驗,最終調解的結果大概是賠償投資者損失的20%~50%,具體數額要看瑞幸咖啡偽造交易額給投資者具體造成了多大的損失。這種案件也是一個權衡雙方利益的過程,作為投資者的律師,一般也不希望把上市公司弄得必須退市或者破產,還是儘可能幫投資者拿到更多的利益,這樣才能保證投資者利益最大化。

焦點三:誰是責任主體?

根據瑞幸咖啡發佈的公告,偽造交易的責任者是公司首席運營官劉劍及其部分下屬。這是否意味著其他管理層人員沒有責任?對劉劍偽造交易額的行為,公司董事長是否可能對此事一無所知?

“這麼大金額的造假,劉劍一個人操控的可能性的確不大。目前案件還沒有正式進入訴訟程序,還有很多證據沒有查證,也不能肯定企業董事長等其他管理人員對事情是否瞭解。”一位行業律師說。

理論經濟學博士後劉安向《每日經濟新聞》介紹,這種系統性、全流程的造假,不太可能是個別高管一人所為。

實際上,瑞幸咖啡事件曝光之後,業內人士往往會聯想到2001年的安然事件。這家全球最大的能源巨頭之一因為財務造假,在2001年宣告破產。

安然事件之後,美國出臺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獨立機構來監管上市公司的審計。而瑞幸咖啡的獨立董事邵孝恆(Sean Shao)就是其審計委員會的主席。

對此,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根據招股書,邵孝恆在德勤工作10年,此後曾在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擔任董事。

渾水此前的做空報告中提到,邵孝恆擔任董事的18家公司中,有4家被指控存在欺詐行為,5家被指是反向收購。因此,如果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深究下去,瑞幸咖啡可能很難說明這不是一次集體欺詐行為。

焦點四:美國證監會和司法部是否會介入?

除了遭遇投資者的集體訴訟並賠償投資者損失外,瑞幸咖啡可能將面臨更嚴重的刑事調查。

對此劉安介紹,可以參考安然的案例,如果造假情節屬實,首先公司必然會遭到美國證監會的行政執法,很可能會收到天價罰單,也不排除會從交易所退市的可能性,十有八九的後果將導致公司破產。

其次,公司董事會成員和高管將面臨美國司法部啟動的證券欺詐刑事調查和起訴,並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如果不能達成刑事和解,董事會成員可能面臨最高不超過25年的監禁,具體要根據造假的情節和事實,由美國的法院來最終認定。

這裡可以用安然公司財務造假案受到的處罰進行類比:安然公司被美國證監會罰款5億美元,股票停止交易,公司宣告破產。

與此同時,安然公司有幾十人被提起刑事指控:公司CEO斯基林被判24年徒刑並罰款4500萬美元;財務欺詐的策劃者費斯托被判6年徒刑並罰款2380萬美元;公司創始人肯尼思·萊雖因訴訟期間去世被撤銷了刑事指控,但仍被追討了1200萬美元罰款。

通過集體訴訟,安然公司的投資者最終獲得了71.4億美元的賠償金。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瑞幸咖啡事件和當年的安然事件存在一些差異,目前瑞幸正以“最小法律代價”的方式進行推進,原則上有可能將責任推給首席運營官一個人,而公司只承擔虛假陳述與忽略重大事實的後果。

焦點五:瑞幸咖啡是否會破產?

對投資者來說,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是瑞幸咖啡因本次事件而破產,從而失去獲得賠償的機會。那麼,瑞幸咖啡是否有破產的風險呢?

瑞幸咖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單位:萬美元)

對此,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分析,目前瑞幸賬上有45億元現金及等價物,以及10億元的短期投資,再加上一些短期資產,流動資產大概有63億元(約8.9億美元)。但這裡沒有考慮債務(可轉債),也沒有考慮此前固定資產抵押等情況。

瑞幸市值最高時有129億美元,即股價51.38美元時對應的市值。即便以60%計算股東的平均成本,到目前為止,流通股股東的虧損至少也有數億美元,當前公司的現金遠遠不夠賠償投資者的虧損,更不用說其他的賠償以及大額的罰款。

老虎證券投研團隊認為,考慮到線下實體店還有存在的價值,有可能破產清算後被收購,這或許只能算最好的情況了。

針對瑞幸咖啡的財務狀況,郝俊波雖然建議提起集體訴訟,但對能否達成和解、能否保障投資者權益,他也表達了很深的擔憂:“我們不知道瑞幸咖啡將來會怎麼樣,公司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

(原標題:瑞幸咖啡會破產?高管坐牢?賠償多少?美股律師說99%的訴訟是這個結果)

.


楊國柱308


為了能夠體驗到實惠的瑞幸咖啡,我專門下載了瑞幸咖啡的App並進行了消費體驗。結果竟然發現,一杯咖啡的價格確實只有個位數。

值得一提的是,首杯免費喝可謂是貨真價實,截圖最下面的訂單就是首單(6元是配送費)。那麼首杯免費使用之後呢?記者發現,普通的瑞幸咖啡大多在15元左右,一般情況下,瑞幸都會給到不少4.8折、5折等優惠券。而且從口味上來說,雖然不比星巴克,但瑞幸咖啡也還說得過去。看來,“賠著錢賺吆喝”的買賣,瑞幸咖啡算是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不過憑藉一杯又一杯虧損的咖啡,瑞幸咖啡居然做到了市值100億美元以上,這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虧”出來的龐然大物

在業界看來,瑞幸咖啡的成功主要靠的是“燒錢擴張”,不過“燒錢”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虧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17年成立至今,瑞幸咖啡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8 年,公司淨虧損 16 億元,2019 年前三季度公司淨虧損17億元。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樣虧損,為什麼瑞幸咖啡到現在還能有錢繼續“燒”呢?事實上,除了瑞幸咖啡講故事的本領比較高超之外,第一桶金更是至關重要!瑞幸咖啡的創始人、CEO錢治亞可是神州優車的前任COO,在其創業後,瑞幸咖啡順理成章獲得了神州優車董事長陸正耀個人和愉悅資本的數千萬元天使投資。

隨後瑞幸咖啡更是先後成功獲得了多筆融資,一路狂奔的瑞幸咖啡最終於2019年5月17日成功登陸美股,總共募集資金6.9515億美元,市值42.53億美元。

靠著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瑞幸咖啡成為了擴張最快的連鎖咖啡品牌。據數據顯示,從2017 年 10 月份第一家瑞幸咖啡門店開業以來,截至2020年1月份,瑞幸咖啡在國內的門店數已經達到了4910家,超過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規模。雖然兩家咖啡品牌在定位上可能略有不同,可就市場規模來看,中國市場已經陷入到一片“藍海”當中。

“燃燒”的咖啡有什麼隱患?

有人說,瑞幸咖啡靠燒錢“燒”出了一條護城河。但事實上,瑞幸咖啡的經營模式從未給自己帶來過任何穩定的現金流。從 2018 年Q1時起,瑞幸咖啡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去年第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更是變成了-1.23億元。

此外,在2019年Q3財報中我們還注意到,雖然瑞幸咖啡稱線下咖啡店在運營層面挺過了盈虧平衡點,實現了12.5%的利潤率,盈利1.86億元。但是實際上,門店利潤只是產品收入減去了門店支出的結果,而這其中並不包含瑞幸咖啡開發飲品費用、管理費用、運營費用以及市場營銷費用。這點財報中也有顯示,瑞幸咖啡在2019年三季度淨虧損5.3億元。

“虧損”貌似已經成為了瑞幸咖啡身上的標籤,但是陷入狂奔中的這杯咖啡貌似並不打算停下來。那麼,瑞幸咖啡這種模式還能維持多久呢?據東興證券研究分析,儘管瑞幸咖啡和星巴克是差異化競爭的,但是它還是連鎖咖啡店的模式。

這樣來看,未來瑞幸咖啡所建立起的規模效應可能並不會太顯著。因為雖然規模變大後能夠降低採購成本和固定成本,但是與同樣模式快閃店相比差別並不大。此外,由於補貼的緣故,顧客對瑞幸咖啡留下的印象就只有廉價,這就意味著瑞幸咖啡的定位偏中低端。此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關鍵,即一旦瑞幸咖啡的補貼後繼無力,那麼其他競爭對手即可復刻瑞幸咖啡的模式,同樣開啟快速擴張模式。

所以說,未來瑞幸咖啡潛在風險還是比較多的,畢竟光靠“燒錢擴張”模式講故事總一天會“口乾舌燥”。所以近段時間來,瑞幸咖啡不斷在找新的故事。

新故事能撐起瑞幸咖啡的未來嗎?

事實上,瑞幸咖啡一直不斷在試探更多的領域。除了在咖啡之外加入輕食之外,還推出過鮮榨果汁。與此同時,瑞幸“小鹿茶”也在去年開始上線測試。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9月,瑞幸咖啡宣佈將小鹿作為LuckinTea獨立品牌運營,甚至還請來肖戰作為新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而在城市分佈上,小鹿茶將側重二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主打休閒場景,而瑞幸咖啡則主攻一二線城市,延續辦公場景為主。

針對這次策略的調整,有業界人士分析,這是瑞幸咖啡在持續擴張後遭遇瓶頸的轉型。畢竟咖啡在一二線市場比較受歡迎,但是在三四線城市,光靠咖啡就不管用了。而這部分市場,又是瑞幸咖啡拿來講新故事的重要場景。事實上,這種差異化策略也是瑞幸咖啡的無奈之舉。畢竟,瑞幸咖啡想要超越星巴克光靠規模是不夠的,起碼對投資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除了開發新品牌,向三四線城市市場擴張外,瑞幸咖啡還做了一件大事。1月8日,瑞幸咖啡召開戰略發佈會,對外宣佈了無人咖啡機和無人售賣機這兩款產品。無人咖啡機名為“瑞即購”,用戶下單並獲取領取碼,向機器出示領取碼,即開始取杯現做,大約一分半鐘能製作完成。無人售賣機名為 “瑞划算”。瑞即購賣咖啡,瑞划算賣果汁、堅果、餅乾、巧克力等休閒零食。

不過從2017以及2018年的情況來看,辦公室新零售場景並沒有發展起來。比如曾經風光無限的無人便利貨架果小美,在選擇與番茄便利合併之後,最終仍然難逃“一地雞毛”的結果。

當然,瑞幸咖啡的這次佈局,被業界視為是向著無人零售領域的一次試探,只不過目前市面上的玩家已經有了咖啡零點吧、友飲、友咖啡、萊杯咖啡、咖啡碼頭等眾多品牌。瑞幸咖啡作為後來者,如果想要跟開咖啡店一樣的速度去拓展市場的話,難免會出現“消化不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瑞幸咖啡的擴張腳步不會就此停止。但如果瑞幸咖啡想要維持住高股價,那就必須要找一個又一個的新故事。

結語

放眼滴滴、摩拜、ofo等巨頭群起的時代,同樣都是資本套路。靠“燒錢”迅速做到了一定規模,估值被捧上了天,然後繼續融資、繼續“燒錢”。只要規模能增長,就會有資本繼續聽他們講故事,循環往復。大家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但資本主要看的是用戶增長、日活等數據,只要增長強勢就會選擇繼續投錢。而瑞幸咖啡在交易用戶、銷量等各項數據上也確實實現了快速增長。

據相關數據顯示,瑞幸咖啡的交易用戶累計數量從2018年Q3的600萬增加到2019年Q3的3070萬,漲幅為413.4%。而且在去年第三季度,瑞幸咖啡還獲得了790萬新交易用戶。同時當季度平均月度交易客戶為930萬人,比2018年Q3的190萬人增加了397.5%。

但當規模達到一定量級之後,整個市場就會出現對“盈利”的期待。若屆時大家還想繼續依賴“燒錢”來擴張,就很難再融到資了。

所以,在“補貼換規模,規模造流水”的套路被多次證明不靠譜之後,瑞幸咖啡的焦慮正在持續蔓延開來。雖然根據Q3財報顯示,瑞幸咖啡的賬上還有45億資金,但是按照瑞幸咖啡現在的燒錢方法,這些資金可能最多再維持一年。那麼一年後,靠著小鹿茶跟無人零售瑞幸咖啡還能繼續“圈到錢”嗎?

對此,大家有什麼好的看法與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感謝!



麟洲閣主人


這是個人觀點:大家還記得前一段時間的時候渾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但那時候瑞星咖啡還否認,今天卻又曝出造假二十多個億,然後美股直接跌掉75%,能發350億市值;可以說是一下子跌到了地板上,渾水公司前一段爆料大家還是看熱鬧的心態,誰知道真的是這樣被造假造出來的黑馬,而且是coo自爆,真是佩服,看來這回凡是做空的渾水們可賺大了,虧大了的是相信他會成為中國星巴克的股民們,看來不能相信什麼互聯網奇蹟,做企業還是踏踏實實的做,而且不僅僅是股民虧了也虧了大量的投資人,而且還有被起訴索賠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股票被造假起訴是很嚴重的,所以說不僅僅是暴跌,很有可能這次小藍杯就沒有了。瑞幸大家每天早上喝一杯咖啡的願望看來是實現不了了。


中國小巴談投資


美國證監會對財務造的處罰假極為嚴厲,參考安然事件:

安然公司被迫承認了從1997年以來虛報利潤6億美元,並隱瞞了24億美元的到期債務。消息公佈後,安然公司的股票暴跌,一天之內股價下跌75%,兩天後又進一步縮水到不足鼎盛時期的0.3%,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財產損失。

安然公司的財務造假在美國股市造成了惡劣影響。調查結束後,美國證監會和司法機構給予安然公司最嚴厲的懲罰,安然公司及其相關的中介機構都遭到了滅頂之災。

安然公司被美國證監會罰款5億美元,股票停止交易,公司宣告破產。

安然公司有幾十人被提起刑事指控,公司CEO傑弗裡·斯基林被判24年徒刑並罰款4500萬美元;財務欺詐的策劃者費斯托被判6年徒刑並罰款2380萬美元;公司創始人肯尼思·萊雖因訴訟期間去世被撤銷了刑事指控,但仍被追討了1200萬美元罰款。安然公司的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得了71.4億美元的賠償金。

有89年曆史並位列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安達信因幫助安然公司財務造假,被判處妨礙司法公正罪後宣告破產,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從此變成“四大”。

三大投行遭到重罰,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因涉嫌財務欺詐被判有罪,向安然公司的破產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賠償罰款。

從安然事件看瑞幸管理層可能面臨的懲罰

不過,瑞幸與安然還有一些區別, 目前瑞幸還是在以“最小法律代價”的方式進行推進,原則上是有可能將責任推給COO一個人,而公司只承擔虛假陳述與忽略重大事實的後果。

投資者後續進行的索賠,也主要是針對這兩個焦點。

另外還會面臨來自監管的鉅額懲罰,包括相關單位。


基金投研社


會破產,高管可能會坐牢!!!

先被集體訴訟,如果構成惡意證券欺詐,高管需要坐牢,公司面臨高額罰金。

集體訴訟

根據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項下的10b-5規則:基於對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之信賴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可以對股票發行人提出民事訴訟。同時,對實施業務造假的責任人也有相應的刑事責任予以制裁。

構成惡意證券欺詐

美國2002年出臺的《薩班斯法案》規定: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宮、首席財務官等主要高管必須對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負責,一旦財務報表被證實存在違規不實之處,將按證券欺詐被判處最高達25年的刑期。

對犯有證券欺詐罪的個人和公司的罰金最高分別可達5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


伴風indicate


北京時間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在公告中自曝,該公司COO劉健涉嫌偽造22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突如其來的醜聞,使瑞幸咖啡股價在盤前一度大跌超過85%並觸發熔斷。瑞幸咖啡註冊地在開曼群島,經境外監管機構註冊發行證券並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

在美國股市,上市公司的違法造假成本非常高。對編制違法違規財務報告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500萬美元罰款或者20年監禁。篡改文件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20年監禁。證券欺詐的刑事責任,最高可處25年監禁。而且美國對上市公司造假者給股民造成的投資損失,可以通過集體訴訟來要求賠償。據悉,美國已有多家律所對瑞幸咖啡提起集團訴訟,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目前,該項集團訴訟已於2月13日在紐約南區地方法院立案。

2001年美國安然公司財務造假曝光。不僅,安然公司被罰得宣告破產,而且該公司股票還在道瓊斯指數除名並停止交易。CEO傑弗裡·斯基林被判刑24年並罰款4500萬美元。財務欺詐策劃者費斯托被判6年徒刑並罰款2380萬美元。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得了高達71.4億美元的和解賠償金。

瑞幸咖啡在美國上市並做假,正常來說等來的是退市、破產、責任人判刑的結局。如果在中國上市則安全多了,企業和個人損失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