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的大學只講職業教育,而不講創業教育?

順子40271791


你好,想必你是個大學生了吧!甚至有想創業的想法了吧!恭喜你、這證明你有成功的慾望、也有創業的打算。

首先現在的大學已經發展到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也就是說國家培養你上大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你的全面發展,給你賦能一個謀生就業的機會!可能有少數由於特殊才能另當別論,但大多數還是要走常規教育、給你講述職業教育、畢竟讀了大學以後你的就業生存才是最現實的問題,還有。經濟社會在高速發展,社會體系化,系統化高度密集,所以在每個體系的品臺都需要可靠的,適應的,可塑的勞動者,這也是社會分工的要求。同時現在大學的培養有以就業為導向,兼顧社會和個人的需求,所以學校需要大量培養教育職業技能教育來滿足社會,滿足學生和家長。

至於大學裡的創業教育,也在講,特別是前幾年從總理到普通個人都在講“雙創”即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但是從整體實施的效果來看並不理想,80%的創業的公司存活的生命不超過半年,活下來的公司創業壽命也就是2.4年,所以創業教育真的比職業教育複雜多了,而且優秀的企業家都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都是在社會行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們的成功帶有偶然性也帶有必然性,還有說句實話,創業真的不是人乾的,除非你強大的到無堅不摧,愈挫愈勇的狀態,甚至你更要忍受住孤寂和委屈,否則一般的人真的撐不下來幾年的時間。

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先就業創業,這就先要你具備一定的職業教育,而且,能夠將職業教育學到的用到工作中,你最後會有深刻的反思,發現書本上的其實和實際的不一樣,然後你再感悟行動出你自己的東西,否則真的不是照本宣科,總之,這個話題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還是希望你不要急,做好自己的眼前的學習,不要為了證明自己給別人看,跟不要跟風,穩妥走好每一步吧


生活365熱愛不辛苦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員工”,創業教育培養的是“老闆”。


職業教育學習更多的是方法論和崗位技能,學習時間週期可控,實訓操作成本低,教學效果評估可量化;創業教育學習更多是練習個人或團隊如何“生存”,學習時間週期很難控制,實操要求高,要付出“真金白銀”,卻不一定能收到直接回報,且學習效果評估不易量化。


職業教育講師可以從自己的從業經歷中提煉案例,“故事”容易講得很精彩,“工作場景”可模擬,可以“過家家”;創業教育講師缺乏創業經歷,紙上談兵多,“故事”基本都是夾生飯,“工作場景”難以真實搭建,模擬化沒“味道”。


職業教育成長可以“循序漸進”,碎片化知識也有幫助;創業教育成長有“時限”,碎片化積累下不來“及時雨”,“火燎眉毛”空嘆息。

職業教育是“學中做”,體驗過就好,規模培養易做到;創業教育是“做中學”,千人千面,“一對一輔導”少不了。


未來已來,創業教育很重要!

碎片化見解,不喜勿噴,歡迎大能來指導。


職教見聞


您好,結合我自身的經歷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在大學也有過創業的經歷,當時主要我們幾個同學自發性去網上搜集資料、看視頻看講座、做商業策劃書等。或者說創業的人基本都是小規模自發的學習,而更多的是對創業並不是特別感興趣。

所以一大學的創業教育比較少的根本原因是需求量比較小,而開設一門課程的意義並不大。當然現在大學也都有了創業選修課,這些課程在我們學校要求是每個人都必須修滿2學分,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有創業思維的啟發課程後者初步課程。

但是目前來看就業還是主流選擇,所以我們主要講職業教育,以一個工作者的心態來傳遞經驗,而創業者也沒不是沒有土壤,只是這個人比較分散,他們汲取營養的地方,坦白講也不再學校,更多是需要商業的環境,我們的學校開設的課程再前面也沒有辦法給予他所需要的的創業環境。所以為什麼職業教育為主流,是因為我們的大學教育培養的大部分同學最終會作為工作者走向社會。如果想創業的同學,那確實需要提前走向社會去學習,因為你要實現的工作狀態是有能力招聘工作者。

不過我看到我們的教育在與時俱進,在適應社會的需求,現階段我們可以開始選修課,未來我們的高校肯定還可以用多全方位的措施才幫助學生創業。


fakesoulman


創業很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