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是什麼關係,這個清明節為抗疫英雄默哀

2008年,國家把清明節列為法定節假日,但對於清明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節日,有什麼意義,都該做些什麼,很多人仍然很迷茫。在大多數人眼裡,清明節也就是放假和掃墓兩件事。


201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清明節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內涵的節日。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人們的深切哀悼,明天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上午10時,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是什麼關係,這個清明節為抗疫英雄默哀


清明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節日文化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性格、風俗習慣等重要內容,是歷史的深厚積澱。


傳統的清明節在周代就開始了,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民間也有很多諺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唐宋時期開始,清明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融合為清明節。節日的習俗也跟著社會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是什麼關係,這個清明節為抗疫英雄默哀

清明節由祭祀向著娛樂轉化,並發展出豐富的娛樂項目。“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就是清明節娛樂的生動寫照。


清明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太子申生被逼自殺,他的弟弟重耳流亡在外,受盡屈辱。介子推一直跟隨者他,有一次,兩人餓了,介子推直接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了給重耳吃。

19年後,重耳做上了皇帝,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大大封賞和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卻把介子推忘記了。

晉文公被提醒後,想起來介子推,心中愧疚,趕緊去找介子推,要給他封官厚賞。

但介子推不願意見他,揹著老母親,躲進了山裡。

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放火燒山,這樣介子推總會出來的。然而介子推沒有,晉文公最終看到的是介子推母子抱著大柳樹,燒焦了。

介子推還在柳樹樹洞裡藏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是什麼關係,這個清明節為抗疫英雄默哀


晉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大柳樹下,把這山改名為界山,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嚴禁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去祭奠介子推時,發現那顆老柳樹復活了,他就掐了一個柳樹枝,做成柳樹圈,戴在頭上,把復活的柳樹賜名為清明六,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文化

這些風俗也一直流傳到現在。

到了唐宋時期明清節有豐富的農事文化、飲食文化、祭祀文化及娛樂文化。


農事文化

清明節期間,萬物生長的好時節,勞動人民就開始種植各種農作物、園藝花卉。


飲食文化

清明美食,因為禁火,所以很多冷食,國內南北各地限制仍然有流傳。常見的就有:饊子、青稞飯、桃花粥、子推饃、畫卵等。


祭祀文化

掃墓在先秦就有,但沒有固定的節日,直到唐玄宗開元20年(732年)正式入編五禮,受國家承認,永為常式。《東京夢華錄》記載“從寒食到清明這三日,人們皆出城上墳,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


娛樂文化

1、踏青插柳。

清明時節,正式踏青春遊的好日子,人們掃墓後,就開始帶著酒食遊玩了。

插柳就是將柳枝插在門上、房簷上。或者將柳枝做成柳圈戴在頭上,作為辟邪之意。


2、競技活動

龍舟競渡,也就是龍舟比賽,這個現在在很多地方還有的。

蹴鞠、擊鞠,

步打,是唐代婦女,徒步拿著棍打球,類似現在的曲棍球。

還有一些玩耍項目,比如盪鞦韆、拔河、放風箏、鬥雞

飲酒作詩,古人真是雅緻。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是什麼關係,這個清明節為抗疫英雄默哀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向他們看齊,弘揚正能量。


明天就是清明瞭,讓我們一起向烈士們默哀致敬!


清明時節

憶往昔

新冠肺炎一疫

淘盡了多少英雄


你們是英雄

你們是14億中國人民的守護星

你們是英雄

明媚了時光


你們的名字

和淚花一樣閃亮

我們永銘記

我們定珍惜


我們繼續堅守

烏雲終將散盡

山花依然爛漫

我輩依然奧利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