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治國之道,遠非隋文帝可比,這便是唐朝長命的原因

早晨上班,邊開車邊聽“蒙曼說隋文帝”,有點意思。

唐太宗眼中的隋文帝是什麼樣子?聽我慢慢說來。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賢良君王,儘管奪權時弒兄殺弟,但其在當了皇帝后表現出色,為盛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啟了有名的大唐盛世。

有一次.唐太宗問大臣房玄齡和蕭瑀:“隋文帝是怎樣一個君主?”房蕭回答:“隋文帝勤政。他每次上朝時間很長。有時都過了中午,還召大臣來談事,午飯傳進殿上吃,他是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

唐太宗笑著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承順而已。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於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

大意是說,兩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隋文帝不太精明,但要求人又細,很苛刻,不精明,不通達,總是對大臣做事不放心,所以凡事都親自作決定,不放手讓人去幹。然而,一天要處理無數的政務,儘管用心用力,哪能一一合理、事事妥當呢?而群臣見皇上是這樣,就不會去思考,只是一味地接受、迎合罷了。明明有錯,也不去勸諫,所以,隋朝是個短命的王朝啊。作為一個皇帝,不如廣任賢良的大臣,居在高位把握全局,嚴肅法律政令,誰還敢為非作歹呢?


唐太宗治國之道,遠非隋文帝可比,這便是唐朝長命的原因

唐太宗

有時候,事必躬親未必是好事,天下的事情很複雜,如僅靠皇帝一人來決斷,難免會出現失誤。如果失誤積累多了,怎麼能夠不亡國?

唐太宗明智的地方,他會信任大臣和各個部門,讓部下各司其職,因此,大唐的壽命遠遠高於隋朝。

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工作,社會安定、經濟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人口達到380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李世民大膽任用人才,完善皇家制度,虛心納諫,從諫如流,社會狀況達到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相比於唐朝,隋朝就差得很多了。

唐太宗與隋文帝的差別,一個是帥,一個是將。帥懂得用人,將懂得做事。身為管理者、領導者就應該學會用人,不能事無鉅細大包大攬。不是還有句話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