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的合肥

說起合肥,對外省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才有所瞭解的城市,安徽省的省會,自命為霸都。

對省內人來說,是各種不服,說的最多的是舉一省之力,吸血的合肥。

客觀的說,當初合肥除了地理位置,再無一處,可做為省會的資本。主席的一句話,為皖之中,合肥不錯。就這樣合肥,成了安徽的省會。

當時的合肥城區,人口約五、六萬,城區面積7平方公里,就這點大地方,裡面還有個杏花公社,就是現在杏花公園那一片,種菜的。

標準的小縣城,完全無法與當時的安慶、蕪湖相比。

據統計,在1950年至1984年之間,安慶、蕪湖二市上繳國家、省財政58.8億元。而在這期間合肥、淮南、淮北三市從國家和省裡要了11.59億元,用於基本建設。

如果說吸血,那個時期真得是兄弟市向合肥輸血,但數額真的不大。

順便說下,

建國初,安徽的經濟並不差。但由於國家對安徽的定位是農業大省,資源大省,處於產業的最底層。從國家的層面上看,各展所長,沒有問題,只要安徽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礦產,就好,折算的經濟總量並不重要。安徽做到了,只是苦了全省人民。

所以說,安徽的現狀,是國家的定位,是產業政策造成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安徽有許多次走在全國的前列,不說農村的分田到戶、聯產承包。合肥市的舊城改造,在80年代,短期內取得顯著效果,並總結經驗在全國推廣。銅陵市,以一篇《醒來,銅陵!》,這樣引起全國關注的文章(作者:汪洋),啟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但這些,都不足以改變安徽。

到了80年代末,合肥的經濟總量終於超過安慶,成為省內第一。

合肥強烈意識到需要跳出現有的構架發展,提出建設新合肥,並付諸實施,但結果並不理想,多年後新合肥到處是荒地。

合肥一直以科教立市,從安徽大學的建立,到中科大的引入,科學島的建設。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出在合肥,第一臺VCD出在合肥,但這些都沒能轉化成產業。依託于軍工的飛虎汽車,是全國最早的微型車,最終也是破產轉手。反到是集體性質的美菱電冰箱、百花洗衣機發展起來,讓合肥看到一線生機,轉而重點發展輕工產業,並與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相協調。

但,內生的消耗與企業的格局,再一次讓合肥錯過了發展的機會。

2005年,合肥市提出以產業立市,建設大湖名城,開啟了以“大拆違、大建設、大發展”的城市發展之路。

這是合肥暴發的開始。

大拆違,鍛鍊了幹部;大建設,重新定位了政府的職能。為合肥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量外來人口,為合肥的發展提供了人才、資金。招商引資,大批企業落戶,促使合肥的快速發展。

今天,濱湖新區,成了皖北特區。經開區、高新區等產業聚集區,知名企業雲集。尤其是合併巢湖市後,合肥成為一個環巢湖,並在北部擁有極大縱深的城市,完全是一個特大城市的構架。

那些年,合肥的房價還不高,均價4、5千,極利於人才的流入,一個宜居的城市。

做為省會的合肥,輻射力有限,尚未能跨出合肥所在的行政區域,就連所屬的長豐縣(水家湖,距合肥80公里),身處其中,恐怕都很難感受到合肥的存在。示範作用不強,合肥的發展主要依託招商引資,而本土企業的發展,還沒有成氣候,不論是傳統的江淮,還是新興的訊飛。

沒有足夠多、足夠大的本土企業,很難形成一個大範圍的產業群,縱深的產業鏈,也就難以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做為省會合肥的普通人,恐怕也很難感受到省一級的存在。

看好合肥,也看好安徽。

身處東西部交接部,位於長三角經濟區,安徽只要最好承接工作,避免過高的生活成本、生產成本、行政成本,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會遞次進入安徽,發展不是問題。但要趕上,甚至超越東部發達地區,需要省一級的政策、行政,僅靠個別縣市,是做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