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好、愛化學的孩子,選專業的時候看看這一篇!

1.關於大學的化學學習

學生不僅要學習化學類的課程,還要學好數學和物理,因此化學類專業的課程量比較大。同時,課程中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值大約是1∶1.2,學生除了要勤于思考外,還要有良好的動手能力。但是隻會動手不會思考又不行,這樣只能成為一個“匠”。要想成為“師”,既要動手,也要動腦。(摘自浙江大學化學系)

喜歡動手和動腦的人適合學化學。化學是一門現象的科學,大多是根據一些實驗現象,用數學和物理的理論來解釋和總結其變化的道理。但與數學、物理又有不同,一些化學現象用現有的數學、物理理論還無法解釋清楚,需要用到邏輯以外的思維。學化學還要有好奇心。浙大曾經有一位非化學系的學生在做實驗時,看到老師把毛巾放進了含有熒光物質的水裡。當他擰毛巾的時候,毛巾也變得熒光閃閃,他覺得非常神奇,一定要轉來學化學。後來這個學生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2. 核心專業課

化學專業本科核心課程有:普通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結構化學以及相關實驗課程等。

3. 偏見和誤區

提起化學,大家常常會想到“危險”、“有毒”……確實不能否認,對於化學帶來的問題,化學家們也在積極地解決。如今,各個化學會議往往把“綠色化學”作為首要的議題。

當今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多,能源和資源少。解決能源和資源問題,是今後化學家最重大的任務。同時,過去的化學家研究出了很多製造物質的方法,這些物質改變了這個世界,但是有些同時也帶來了汙染和浪費。所以我們現代的化學家又多了兩項任務。第一,造出的物質要能被地球自淨:比如塑料,加入天然澱粉,就能夠被大自然降解;第二,製備的方法也要綠色,即製造過程中不要有剩餘:就像用一塊布來剪裁衣服,剪裁完以後最好不要有邊角料。這就是“綠色化學”的概念。

4. 就業發展前景

化學類專業就業前景:只要涉及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就離不開化學,包括化工品生產、材料、醫藥、農業、食品、檢驗檢疫、環境、國防等行業。包括寶潔、強生、美國陶氏等知名企業都需要化學類專業的人才。

當然,也有一些同學立志當科學家,好的學校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會繼續深造,包括本校讀研、外推、出國等。

5. 專業排名

化學好、愛化學的孩子,選專業的時候看看這一篇!

化學好、愛化學的孩子,選專業的時候看看這一篇!

6. 看看他人的故事

摘自:湖南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雙印的演講《交叉思維中的領跑者》王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化學催化、燃料電池、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


其實,王雙印當年報考大學時,根本沒有填寫任何與化學相關的專業。2002年,來自河南的王雙印考入浙江大學,化學成績並不拔尖的他把通信工程、計算機專業填為自己的第一、第二志願,結果卻被調劑到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幸運的是,這個專業恰恰是浙江大學的王牌專業。


大四那年,王雙印偶然獲得去日本交換學習一年的機會,回國後選擇留在浙江大學讀研究生。又一個偶然的機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浙大設置考場,招收博士生。他本著陪室友試一試的心態去了考場,結果戲劇般地考上了。所有的規劃,抵不過一次次偶然的機遇。


“與其每天糾結自己的未來規劃,倒不如每個階段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機會一旦出現,牢牢抓住。”一直讀到博士時,王雙印都是比較隨性的,“本科生就把成績搞好,研究生就把研究成果做好。”


從本科到博士,時間的積澱,也讓他逐漸領悟到一種新的科研範式——拓寬知識背景,培養多學科的交叉思維。2010年,王雙印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醫學系博士畢業,在三年的時間裡前往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三所高校選擇了高分子、機械和物理天文三個非化學學院(系),從事研究工作。


“在這期間,不僅僅是豐富自己的求學、工作經歷,更希望能接觸更多元的知識體系,以後開展科學研究時,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方法,通過學科交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王雙印說。


對於一個材料而言,其原子排列相對於理想的狀態總會有所偏離,這個偏離在學術上名為“缺陷”。在催化劑中,缺陷是普遍存在的,這也導致催化劑的性能會受到影響。

如何能夠探究清楚催化劑中缺陷的作用機制,並可控構築缺陷呢?


為此,王雙印發揮自己多學科交叉的優勢,成功將物理、天文學科著重研究的等離子體技術應用於催化劑缺陷的可控構築,並在此基礎上研究了缺陷催化機制。他還首次自主設計等離子體反應器,實現負載型催化劑的普適、高效、批量製備,獲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解決了燃料電池催化劑批量製備的“卡脖子”問題。


熱門的研究方向往往面臨同質化的問題,缺乏區分度與辨識度。以冷門的視角研究熱門的體系,開闢自己的研究特色,是王雙印團隊在進行科研選題時的一個重要考量。王雙印成功打造了催化劑缺陷化學的特色標籤,成為了催化劑缺陷化學領域的全球領跑者。目前,王雙印團隊正在朝著新的交叉方向前進,努力打造下一個研究“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