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婚姻還有多少憧憬

有報道稱,西安多個民政局3月2號一開始上班,預約離婚的人數就爆滿,難怪在疫情發生初期,就有許多婚姻專家預測,“居家隔離的實施,很可能造成離婚率激增”,果不其然。

真的是疫情點燃了離婚的導火線嗎?

也許,平日裡大多數夫妻忙於工作和家務,對對方基本上是視而不見,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也就“忽略不計”了。而疫情期間,“宅”在家的夫妻們,不得不一天到晚 24 小時地彼此面對,各自的缺點也就擺在了放大鏡下面——“顯露無疑”,彼此都成了對方的“眼中釘肉中刺”,很難“相看兩不厭”了。

好的感情,在經歷了災難之後,能讓兩個人更加珍惜彼此,從對方身上發現自己未曾發現的閃光點;而壞的感情,會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執不停,直至一拍兩散。

就像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說,不是疫情期間扎堆離婚,而是這些婚姻本來就有問題。疫情,不過是加速了離婚的進程。

據民政部調查統計,從1987年到2017年,中國的離婚率從0.55‰上升到3.2‰,而且連續15年上漲。與居高不下的離婚率相對應的,是逐年降低的結婚率,從2004-2018年,結婚率從9.6‰跌至7.3‰,連續15年降低。

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離婚率高達到40%。 80後夫妻的離婚率已超過50%,90後起訴離婚的比率達51%,遠遠高於70後、60後等其他年齡段人群。根據裁判結果統計80、90後起訴後最終離婚的比率達61%。

你對婚姻還有多少憧憬


“白頭偕老”的婚姻漸漸成為一種奢望,“恐婚、畏婚、不婚”者屢見不鮮。看見這些怵目驚心的數據,未婚的你對婚姻還有多少憧憬?

比起現在普通人家也是上百萬的豪華婚禮,倒是老年人的婚姻讓一旁圍觀的年輕人們羨慕的要命。

3月31日,支援湖北的李蘭娟院士團隊返杭,雖是春寒料峭,鄭樹森院士在春雨淅瀝中早早地迎候在停機坪。他笑著說要給李蘭娟院士一個驚喜。“想到馬上就能見到她,感覺非常高興和激動!”。看到飛機降落,鄭樹森院士特地戴上了眼鏡,他要第一時間看清凱旋而歸的李院士。走出機艙,李蘭娟院士真的被驚喜到了!事先她完全不知先生會來接機,兩人的手緊握在一起。這個情景,網友說“好甜”。

比起現在年輕人花樣百出的風光婚禮,李院士和鄭院士的新婚夜卻是在火車上度過的。1975年5月1日,李蘭娟和鄭樹森正式結為夫妻。他們在家中舉辦了簡單的儀式,就在此時,突然接到電話,說鄭樹森父親的身體狀況不好,夫妻倆連夜往回趕。

  

由於當時沒有直達老家龍游的火車,他們就在金華火車站中轉過夜。“我們把鋪蓋往地上一鋪,就這樣在火車站度過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來,李蘭娟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條件雖然艱苦,內心卻很甜蜜。”

李院士說:“早餐是我們倆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頓飯。”但是,哪怕是僅有的一次早飯,普通夫妻日常交流的內容常常是家長裡短,但兩位教授因為學術研究的方向相同,共同的語言圍繞的多是醫學研究。

李院士奔赴武漢的日日夜夜,鄭院士也是無比的牽掛,每天晚上通完電話,他才能放心地休息。

所以,當被問到夫妻之間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時,李院士的回答是,志同道合、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彼此溫暖。他們,還將繼續這樣走下去。

你對婚姻還有多少憧憬


陪伴是最長青的告白,甜言蜜語,金山銀山,不如“你在我的身邊”更為重要。

在火神山醫院,住著一對不幸同時感染新冠肺炎的老夫妻。一開始,護士給奶奶餵飯,可是奶奶因為太難受,怎麼也吃不下去。後來87歲的爺爺親自出馬,一邊哄、一邊親手餵飯喂水,奶奶這才願意張嘴吃飯。“每天晚上起來三四遍,看她被子蓋好沒有。”老奶奶不舒服的時候,老爺爺還舉著點滴過來哄老伴。

很多時候,親情才是你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正如《失戀33天》裡所說的那樣:“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從老年人相濡以沫的婚姻裡年輕人是不是能悟出點什麼?婚姻不僅是花前月下,柔情蜜意,更多的是責任,是擔當。豪華的婚禮,不一定見證一生一世的幸福;豪車豪宅,也不一定能保證一輩子長相廝守。

你對婚姻還有多少憧憬


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人。即便再相愛,再契合的兩個人,也一定會存在差異。

朝夕相處,耳鬢廝磨,不產生矛盾不可能,但能否維繫婚姻,關鍵在於兩人對待差異的態度。

是相互埋怨、互相撕扯著生活,還是積極溝通,尋找平衡點。不同的做法,也牽引著婚姻走上不同的結局。

年輕人,掂量一下自己的肩膀,能否扛得起婚姻之重?想好了再結婚,不遲。

你對婚姻還有多少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