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勸,愛琢磨,起點低的演藝之路,張譯卻贏得理所當然

張譯作為一名專業演員,雖然起點不高,但是經過多年的打拼,在這個高手如林的演藝圈裡仍然獲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兩次獲得“視帝”,並被人冠之“平民偶像”的稱號。

張譯在很多角色裡給人的感覺就是“憨傻”,其實這是一個褒義詞,因為他的表演非常真實,讓觀眾有一種“他”就在你我身邊的感覺。

現實生活裡,張譯對於夢想的追求非常的“傻氣”,有時甚至是孤注一擲。

但是在關鍵的時刻,張譯能聽進別人的“勸”,能沉靜下來思考別人的建議,修正自己的方向,從而成就了每一步的成功。

聽人勸,愛琢磨,起點低的演藝之路,張譯卻贏得理所當然

高考失敗後,聽從父母勸說,踏上話劇表演之路

1978年,張譯出生在一個文藝家庭,父親是音樂老師,受家庭的薰陶,張譯從小也有著自己的文藝夢,他想成為一名播音員。

高二的時候,他參加了北京廣播學院專業課考試,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讓他自信滿滿。於是第二年高考時他只填了北廣這一個志願。對夢想的追求,可謂執著又傻氣。

遺憾的是那年北廣在哈爾濱只有兩個錄取名額,張譯名列第三,最終還是落榜了。很快他收到了居委會發的待業證,至此這個追夢少年落寞不已。

這時,哈爾濱話劇學院招表演學習班,經過家人的勸說,張譯認真思考了這些建議,決定暫時放棄當播音的夢想,考進了這個學習班。一段時間以後,話劇表演深深的吸引住了張譯。

一年後,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學員班招生,20歲的張譯,去了北京並穿上了軍裝,成為了“北京話劇界”的一員 。這為張譯將來的職業演員之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聽人勸,愛琢磨,起點低的演藝之路,張譯卻贏得理所當然

走過舒適區,聽取導演建議,敲開職業演員之門

成為話劇學員的張譯並不是一帆風順,當其他學員都成為主角時,他只能在下部隊的晚會中演雙簧,或者兼職主持人。

後來的他開始轉行寫劇本,偶爾還去一些影視劇跑龍套,前途看似渺茫。但張譯也沒為此多考慮,27歲的他繼續著這樣的生活。

有一次,張譯在《喬家大院》跑龍套時,導演胡玫說了句讓他終身難忘的話:“男演員28歲還沒出來的話,趕緊洗洗睡吧。”

導演的這句話,既像提醒,又像勸說,真的點醒了他。

回去後,張譯對自己以及前途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開始有了自己的打算。後來,他們話劇團的話劇《埃爾納•突擊》要改編成電視劇《士兵突擊》,既有曾經合作過的導演又是他們自己的話劇,這讓張譯興奮不已,所以他特地寫了三千字的《請願書》,而這張請願書讓張譯成為了《士兵突擊》裡我們熟知的史班長。

聽人勸,愛琢磨,起點低的演藝之路,張譯卻贏得理所當然


人越長大越叛逆,特別是對於成年人來說,聽得進去勸,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但是張譯就具有這個優點,他能聽取長輩或專業人士的建議,並對這些話進行仔細的琢磨、認真的思考,然後付諸實踐、突破蟄伏期。

這個“勸”是來自專業人士,他們通常在某個領域有著大量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的直覺通常有著很高的準確度。

正如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在《思考,快與慢》裡所說的:

“專家們的直覺往往很準確,這種準確性與其說是啟發法在發生作用,還不如說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第一次,在家人的勸說後,張譯參加了話劇團的報名,在當時與“播音夢”失之交臂的情況下,選擇話劇這條路,顯然父母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給出的建議。

與其待業在家,不如勇敢的再向前跨一步,從“求而不得”的堅持中抽出身來,反而能獲得另一片天地。

現在回頭看看,接受了父母的勸說後,這一步走的是成功的,張譯因此喜歡上了話劇表演,學習話劇為張譯成為一名職業演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有人會認為導演那句委婉的勸說是讓張譯不要再繼續演戲,但是聽得進別人建議的人會對此進行思考。就像張譯一樣,這句話讓他開始反思現在,規劃未來。

聽人勸,愛琢磨,起點低的演藝之路,張譯卻贏得理所當然

張譯在節目裡曾經說到,當時他遞出《請願書》的時候,是塞到康洪雷導演手裡的,沒有說出一句話,顯然這種“請願”不是他擅長的,但是正是有了對未來的打算,讓他走出了這重要的一步。

第一次轉折,讓張譯走上了表演之路,而第二次轉折,讓他最終成為一名職業演員,成就了現在的張譯。

張譯的演藝路看似坎坷漫長,記住別人的話並勤于思考的他總能抓住各種機遇,所以他的成功並不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