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歷史上還有比杜牧這首描寫清明的詩更完美的詩詞嗎?

家向南


在我看來能與杜牧這首清明時節雨紛紛匹力的詩詞國粹詩詞之中確實不多:但是如果不忽略蘇東坡的江城子的話。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就名氣來說,唐代有大杜小杜之分,大杜是杜甫,小杜為杜牧:換句話說就是縱觀中國詩壇雄踞三甲者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只有蘇東坡可以入圍,顯然杜牧先生尚不夠格。這是其一。

其二就作品來較量,杜牧的清明只有寥寥四句,短短二十八個字:而蘇東坡的江城子達到百字之多,前者是輕音樂後者是四重奏,其藝術的濃度厚度力度均是蘇勝於杜。

當然我們這樣說並非是無視杜牧詩的琅琅上口,億民傳誦的豐功偉績,我們這樣說,太空泛,我還是結合我自己的經歷以及江城子的華章來剖析一下吧。

記得我在四十多年前,年齡尚小的我隨父親到長沙他的北山故鄉掃墓,也是清明節,到山頂上尋到了祖墓,在祭掃中父親面色凝重的唸了一首詩詞,我只記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原來它就是蘇東坡的清明一詩江城子。現在父親離世十年了,但是他詠吟的這首詞仍然活在我的心裡,可見蘇先生的這首清明是何等的有藝術魅力!並且我的老父還只有小學文化,可見蘇的清明一詩在中國的普及力度之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下面是江城子原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詩意是,十年來我與親人生死隔絕,各不知道對方是情況,但是一切自然難以忘記,墳墓遠在千里之外,孤獨又淒涼。到哪去傾訴滿心的悽苦,即使相逢也要認出我的模樣、塵土滿面鬢髮斑白,如染秋霜。夜裡趁著迷離的夢境回到了故鄉,她坐在明亮的小窗戶前,對鏡子梳妝.明月夜那小松崗。

這是蘇懷念死去妻子的悼亡詩卻永遠不朽的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亦244190436


肯定還有。只是限於目力所及受限制尚末發現。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天柱山旁一小草


看看宋人高菊卿的清明如何。南北山頭多墳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童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這一首否認靈魂存在的詩作。這首詩告誡我們,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 ,盡情享受生活。否則,一旦到了:魂為請風肉為泥的時候,縱有兒女按時到墳前燒紙祭祀,也不能夠享用了。


草雨生


歷史上描寫清明的詩詞很多,除了杜牧的這首《清明》,比較著名的還有黃庭堅的《清明》、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白居易的《清明夜》、杜甫的《清明二首》等,另外不是很出名的數不勝數。

清明節自古以來是我國比較重要的節日。中國人歷來提倡不能忘本,借清明節祭掃祖先,表達對逝者的思念,所以這才是清明節的中心思想。

杜牧的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全文並沒有直接描寫作者有對逝者的懷念,是不是脫離了清明節的中心思想?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說這首詩寫得好呢?

其實不是這樣的,雖然這首詩沒有直接寫明,但是我們通過字裡行間,可以體會到當時作者的心情。

在這個萬家祭掃的日子裡,作者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連哪裡有酒賣都不知道),無法親自到墳前對先人祭掃,心情很低落,偏偏又下著雨,道路泥濘難行,想死的心都有了(欲斷魂),想喝口酒暖暖身子,問牧童哪裡有酒,卻被告知很遠的地方才有(遙指杏花村)。可以想見,作者當時的心情就想這天氣一樣陰霾。

作者不僅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的神髓,遣詞用句還十分朗朗上口,真的不失為一篇老少咸宜的佳作,難怪乎很多人認為這首詩是“清明”主題寫得最好的一首詩。

另外,這首詩還有一個彩蛋,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那就是移動一下標點符號,整篇文章依然能夠讀得通: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秦曰漢雲


有:清明/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