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時至清明,春暖花開,草長鶯飛,人們延續傳統的兩大禮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寒食節,約在清明前後,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並逐漸式微。清代曆法改革,二節融為一節,寒食節要吃清冷的食物,自此,清明節也有順帶延續了吃寒食的習俗。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清明節傳統美食多種多樣,有道是“賞花品酒過清明,倒緣鄉味憶回鄉。”江南一帶的青團,客家人的艾粄,福建泰寧的暖菇包,廈門的薄餅,青島的大蔥和雞蛋,還有閩東各地城鄉的芥菜飯,山西晉中的子福,福州的菠菠棵,除此以外,還有的地方喜歡在清明時節吃些雞蛋,當然還有一種是全國皆有,不得不說的寒食之一“饊子”。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在我們河南本地清明時吃饊子,平常在大街上也能看到賣有饊子的,很多人見過以為是零食,卻不知饊子的故事。饊子,古時稱名“寒具”。兩個名字,聽著卻是兩極格局,為何為寒具?也剛好因為它是寒食節的食品。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其左右,不離不棄,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介子推卻不求利祿,功成而身退,與母親歸隱綿山,而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願重新出山,最後和母親一同殉難山林大火,晉文公重耳懊悔不已,將其葬於綿山,同時深感其德,為他修祠立廟,也命官民在子推忌日裡禁火冷灶,吃寒食,因此禁火之前,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這些麵食就是“寒具”現在的饊子,以寄哀思。如今,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同時寒食饊子也代表了人們對忠誠,廉潔,清明的讚許,對這高尚精神情操千年如一的重視。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饊子南北通食,南方則主打糯米麵,做時皆搓為細繩,輓曲如環,油炸而成,擱置數日,香脆如初,吃起來油而不膩,甜中有香,入口即碎,口感清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曾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幾句話道出饊子的做法與口感。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北方的饊子以麵食為主,成品後呈蝴蝶形,美豔至極,風味殊絕,宋代大吃貨蘇東坡就特喜歡寒食饊子,特寫一首《寒具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在大饕眼裡,饊子那可是美人的環釧,單是那細勻勻的饊條黃亮亮的色彩就讓人目不轉睛了,它還纏繞成手鐲狀,以其無比的香甜酥脆讓我們回味悠長。除此殊榮之外,北方饊子是以小麥製成, 工藝也更為精細,以兩股條狀的面扭轉抻拉摺疊而成,狀若雙龍盤旋,食之爽脆甘甜,可佐酒,亦可為茶點。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乾的饊子可做茶饊,喝酒也能佐酒,平常有的地方也被當作民間小吃,特色美食來買,當然當作零食貪戀那一份咬時清脆聲響的也大有人在。除此之外,還有人做成泡饊子,坐月子的女人吃的是泡饊子,選用雞湯或以熱紅糖水。焦脆的饊子在熱水中泡成軟綿綿的,香味更重,縹緲霧氣在碗的四周上揚。此時,捧碗吃饊子的少婦,如同騰雲駕霧的仙女,別有一番風情。總之,饊子多少年來依然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依然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

饊子:清明時,不該被遺忘的美食

如今,又是一年清明來到,傳統美食再一次端上餐桌,但這次卻有不一樣的意義。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國經歷了一場艱難的抗疫,正是因為有很多像介子推一樣愛國奉獻的人,投入到抗疫的第一線,眾志成城,有人甚至永遠留在了那個光陰裡,這才重新讓我們的國家山河清明。因此,在清明裡祭奠先祖的同時也祭奠哀思那些為了國家奉獻的英雄先烈。無論我們吃的是青團或是饊子,都應該銘記這個節日,這些食物傳遞了它們該有的意義,讓我們再次想起那些該祭奠的人,再次重新銘記孝道品德,銘記那些心裡裝著大愛的人,銘記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使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生活,感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