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過去的人在這一天一般都吃什麼,有什麼講究?

喜歡美食的老萬


今日清明,又稱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除了踏青、掃墓、寒食、插柳等習俗,各地也有帶有地方特色的飲食習俗,比如上海的“青團”、四川的“歡喜團”、陝北的“捏花饃”等。



雅昌盛世說收藏


清明節和寒食節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節日。

清明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故為"清明”。因天氣風和日麗,形成了結伴踏青丶郊遊等習俗。

"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據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火燒死的晉國名臣介子推,所以,這天忌火,吃冷食,故為"寒食”。後來演變成了掃墓的習俗,這天不生火做飯的習俗。

因為兩個節日兩天相連,所以也就寒食和清明一塊過了,不過從習俗看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掃墓都是在清明前一天舉行,也就是寒食一天掃墓。踏青丶郊遊等活動一般選在清明日。


本昌談歷史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與清明節本不相干。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漸漸合二為一了。

寒食節的源頭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習俗。《周禮·秋官·司炬氏》雲:“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禁火期間不能舉炊,須得預先準備好食物,以備禁火期間食用,這種食物即所謂“寒食”。

寒食節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之推的習俗。

相傳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但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隨他。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竟然割了自己身上一塊肉,煮熟後獻給重耳吃。

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卻惟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堅辭不就。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發現介之推脊樑堵著的柳樹樹洞裡有一片衣襟,上題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

自此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鞭策自己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從此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菸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曰“之推燕”。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祭介之推的儀式,以晉國故地今山西一帶最為隆重,該地區的人民從戰國到三國的漫長曆史時期,寒食禁火的時間竟長達一月之久。至三國時,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間寒食禁火一月的舊俗,規定寒食三日,此俗從此相沿成習。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糖稀(故名“餳”)、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南朝梁時宗檁《荊楚歲時記》雲: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隋《玉燭寶典》雲:“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鬥雞之俗直至現代仍傳承於民間,鬥雞蛋的習俗卻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