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戈壁農業的前景怎麼樣?模式有哪些?

室靜蘭香


在戈壁灘發展農業有好處也有很多不便。

優勢

首先戈壁灘的陽光充足,土地廣闊,而且土地的包租成本低。

劣勢

戈壁灘的土壤環境不太好,水份蒸發快,所以不能採用傳統的種植模式,一般都是大棚和地膜種植。

前期投入成本多,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如水源的問題,運輸問題,以及大量人力的投入。

隔壁灘的早晚溫差大,中午豔陽高照,晚上寒風凜冽,所以一般都是大棚種植,來隔離外界的環境,但是戈壁灘的陽光紫外線強,光照時間長,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和積攢養分。

所以只要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帶動大家一起種植,就能很好的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喝丟一隻孩


戈壁農業是集成應用現代設施農業先進技術,發展設施優質蔬菜及瓜果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新業態,是傳統非耕地設施農業的“升級版”。2018年,肅州區準確把握戈壁農業發展定位,在繼承傳統非耕地設施發展的成功經驗上,引進多家國內大型農業企業投資建設,以科技、技術、品牌作為發展方向,在戈壁灘上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在自然條件不具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資源利用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創新、資源聚合創新、技術集成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生態開發保護創新。

目前,肅州區戈壁農業產業園建設初具規模,園區面貌日新月異,水電路林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育苗中心、高標準日光溫室、展示中心、科研中心、培訓基地、電商平臺等新興農業項目從園區規劃上逐個落實,各個企業爭分奪秒搶抓高標準日光溫室建設進度,一個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戈壁農業產業園正在大跨步向前推進,建成後,多功能數據採集器、智能化控制系統等物聯網設施將推廣運用,戈壁產業園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


四川張五


自然與地理的造化神工,歷史與人文的深沉積澱,在我國三大高原交匯處,成就了“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如今,一曲河西走廊上的戈壁農業奏鳴曲,為悠遠的絲路交響續譜了新的樂章。

數九寒天,朔風呼嘯,在頑石都能“凍”碎的茫茫戈壁上,成方連片的設施農業大棚氤氳著濃濃“春意”。原本習慣在家“貓冬”的農民,正在為一年中收益最好的時節忙碌,一車車新鮮瓜菜從這裡銷往國內外市場。

種在戈壁上,天冷效益好。目前已有6萬多畝的規模,畝均收益超過3萬元……這種“石頭縫裡蹦金子”的戈壁農業,因何而起,緣何而興,有何特點,前景怎樣?

帶著諸多疑問,記者一行冒著嚴寒,踏上河西走廊,輾轉酒泉、張掖、金昌、武威、嘉峪關五市,探尋戈壁農業的“前世今生”與發展走向。

“戈壁農業的拓荒之旅,緣起於上世紀90年代。”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省農牧廳廳長康國璽說,當時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影響和啟發下,河西地區開始探索在戈壁上發展設施農業,種植耐風沙、抗旱寒的經濟作物。

然而,探索戈壁農業可謂“一山放過一山攔”:農業用水需求與戈壁乾旱缺水之間的矛盾如何破解?規模化農業開發與戈壁生態脆弱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農業種植與遍地石頭沒有土的矛盾如何克服?作物生長要求適宜光熱與戈壁烈日嚴寒之間的矛盾如何突破?戈壁設施農業投入大與河西地區經濟基礎較弱之間的矛盾如何彌合?

“戈壁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需求之間諸多天然的矛盾讓人望而卻步。”張掖市農牧局局長蔣世興回憶說,在戈壁上發展設施農業,農民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石灘裡怎麼可能種菜、種莊稼。

1995年,張掖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他叫宋有年,是位有抱負的企業家,這位被稱為“敢把希望種在石頭上的人”,憑著勇氣與執著,通過拉土墊土、植樹種草、打井建棚,竟然出人意料地在戈壁上種出了高品質的人參果、聖女果。他當年高價從以色列全套引進的微機控制“十連棚”,成為河西一景。

“有了成功的範例,整個河西走廊都受到了鼓舞。”蔣世興說,由於引進溫室、借土種植、打井抽水在戈壁種瓜菜投資太大、收益率較低,率先發展起來的並非果菜,而是對水、土要求相對較低、效益較好的戈壁溫室食用菌栽培。

“目前,在戈壁種蘑菇已經很成熟,我們就想嘗試通過無土栽培,把蔬菜種植搬到戈壁灘上。”酒泉市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國森說,開始是最難的,缺少可以參考、借鑑的經驗,戈壁蔬菜溫室怎麼建、朝著什麼方向建,土壤的替代品怎麼配,種什麼品種,只能邊幹邊研究,捋出問題和矛盾,變著法子做試驗。後來,隨著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科研專家帶來新技術,設備、原料企業落戶,項目投資增加,營銷物流建設,問題越減越少,成本越降越低,效果越變越好。

從土方法的改造,到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從政府鼓勵引導、農民和本地農業工作者自發探索,到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加入。傾注了河西農人的巧思和智慧,聚合了多方力量和資源,一套有特色、技術高、成本低、效益好的農業新模式、新業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2017年,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下,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於一體的戈壁農業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規模呈現了爆發式增長,收入水平亦創新高。

“去年一年新發展3.4萬畝戈壁農業,一年的成果就超過過去多年的總和。”康國璽說,伴隨規模擴大、產能提升、產業配套成熟,過去與大型商超對接實力不足、出口國外條件不具備的難題逐漸解決,戈壁農產品綠色有機、口感好等優勢開始凸顯,價格上去了,效益大幅提高。

河西人民在被戲稱為“受虐”植物天堂的戈壁上大膽求索特色農業突圍之道,頗具前瞻性和歷史眼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消費升級、國家蔬菜產業重心西移、“一帶一路”建設,讓河西戈壁農業踏入了發展的大藍海和大風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