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也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人們在身臨其境地欣賞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後,還要做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判者,因為“讀史使人明智”。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是這樣的: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六國之前的6年。秦將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向北進軍來到燕國南部的邊界。兵臨城下,燕國形勢危急。

為了救危在旦夕的燕國,田光自殺,樊於期自刎。易水河邊,白衣白冠送荊軻。漸離擊築,荊軻悲歌,“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無不暗示著荊軻有去無歸的結局。咸陽宮內刺殺場面驚心動魄,圖窮匕見,繞柱逐秦王,最後荊軻“被八創”而戰死。《戰國策》為我們塑造了荊軻這個悲劇形象。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荊軻刺秦王》全篇充滿著悲劇色彩。作者經過重重的烘托、鋪墊,暗示此次刺殺終會失敗。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

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客觀原因:

(一)荊軻的助手不給力,一人沒來,一人沒用。

荊軻在出發前,已經選好了助手,這個人住得遠還沒有來。但太子丹報仇心切,催促荊軻趕快行動。所以荊軻選擇的助手沒來,這是荊軻失敗的因素之一。

荊軻帶到秦國的助手是秦武陽,他是燕國的一名勇士。最突出的戰績是“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 ,人們都不敢與他對視,可見他氣勢逼人。

但到了咸陽宮殿前的臺階,秦武陽臨陣膽怯,嚇得變了臉色,這讓秦國的群臣都感到奇怪。在危機時刻,荊軻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對秦王解釋原因,說他是“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所以害怕。秦始皇聽到這樣的解釋以為自己的天威震懾到這個助手,這讓荊軻躲過了一劫。

但在荊軻刺秦王的過程中,秦武陽消失了,可見秦武陽是一招敗棋。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二)燕太子丹生性多疑,難成大業。

《戰國策•燕策三》記載, 為了刺殺秦王,燕太子丹找到了智勇雙全的田光。但田光覺得自己年紀大了無法完成太子的重託,便向他推薦了荊軻。太子丹喜出望外,但他卻告誡田光說:“丹所報,先生所言也,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 告誡田光不要洩密,這顯然是對他不放心。

當荊軻接受田光的委託後,田光便自殺了。一是為了激勵荊軻,二是以死來證明自己的忠誠。可見,燕太子丹多疑的性格,造成了田光的自殺。

燕太子丹對田光有疑心,對待荊軻也有疑心。這為荊軻刺秦王失敗埋下了伏筆。

在《荊軻刺秦王》中,荊軻準備去秦國前,“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荊軻等待友人一起完成刺殺任務,然而燕太子丹卻懷疑荊軻改變初衷後悔了。太子丹就又請求荊軻說:“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你不動身,我就先派秦武陽先走!這顯然是逼荊軻趕快行動,荊軻聽後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並且解釋到“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太子懷疑,荊軻憤然辭行,踏上行刺之路。這從側面反映出荊軻並沒有完全準備好就被燕太子丹逼迫而去。

如果與荊軻同去的不是秦武陽,而是他要等的友人,如果刺殺中助手能助他一臂之力,那麼荊軻刺秦的成功與失敗,那就不一定了。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三)燕太子丹謀事不周,想法不切實際。

荊軻在初次拜見燕太子丹時,就對他說明了自己的計劃,“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 刺秦王首先要見到秦王,而見秦王要準備“信物”,即見秦王要有重禮!要捨得割捨燕國的城池,要捨得獻出秦的叛國者樊於期的首級,荊軻是個有勇有謀之人。

為了讓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荊軻說出了自己的刺秦計劃,“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樊於期認為計劃可行,然後慷慨自刎。可見,荊軻刺秦王的目的是刺死秦王。

然而,荊軻刺秦王失敗後,靠著柱子笑著,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事情沒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秦王,訂立契約,回報燕太子啊!

由此可見,荊軻的計劃是刺死秦王,而燕太子丹的計劃是讓荊軻先脅迫秦王,迫使秦王訂立盟約,歸還土地或者不攻打燕國,脅迫不成再殺秦王。這樣的想法顯然很荒謬,讓一個人面對一國之君,又想脅迫他,又想殺他。這種首鼠兩端的想法,打亂了荊軻的行刺計劃。

如果按照荊軻原來的計劃在秦王沒有防備之前,在秦王慌亂之時,荊軻手起刀落,刺死秦王的成功率會更大一些。可見,燕太子丹謀劃不周,是荊軻刺秦王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縱觀歷史,燕太子丹的所作所為無不影響著荊軻刺秦的成功與否。儘管荊軻有執行力,但燕太子丹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間接地導致了荊軻刺秦的失敗,留給後人無限的嘆息。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荊軻刺秦王失敗的主觀原因:

(一)荊軻劍術不精湛。

我們再看一遍荊軻刺殺秦王的動作: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剛開始荊軻按照計劃行事: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握住匕首刺殺秦王。但秦王驚起,沒有刺中。然後是荊軻追著秦王跑,優勢還在荊軻這一方。夏無且投擲藥箱,反過神來的秦王用劍砍傷荊軻。荊軻投擲匕首刺向秦王,但沒有刺到秦王,匕首扎進了柱子裡。可見他的劍術不是十分精湛。

陶淵明曾在他的詩歌《詠荊軻》中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說他“劍術疏”是他刺殺失敗的主要原因。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二)荊軻嚴重低估了秦宮的準備和秦王的實力。

秦武陽如此勇猛的人,但在秦殿之下卻也“色變振恐”,可見秦宮的陣勢之大之莊嚴。秦王配劍上朝,秦國堂上有侍從,堂下有帶兵器的宮廷侍衛,這些都能看出秦朝並非沒有戒備之心,他們有防範之心,也有防範之舉的。

荊軻刺秦王,秦王雖驚慌,但“驚”“起”“跑”動作乾淨利落,抽出劍就能砍斷荊軻左側大腿,可見秦王武功也很好。荊軻對秦王個人能力估計嚴重不足,也是他失敗因素之一。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三)荊軻意氣用事。

荊軻勸說樊於期獻出頭顱時,說了一句:“將軍豈有意乎?” “豈有意乎?是否有這個意願呢?暗示出一種積極的猜測,一種情感的煽動;而燕太子丹在催促荊軻行動時,說了一句:“荊卿豈無意哉?” “豈無意哉?”該不是沒有這個意願了吧?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懷疑,一種情感的不信任。

兩個人的結局一個是自刎,坦然接受;一個是怒叱太子”“終已不顧”的意氣用事。可見兩個人的行為都有古代俠士的氣質,但一個理智佔上風,一個是感情佔了上風,成敗可見。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四)荊軻運氣不佳。

很多歷史都有巧合,一個小人物也許會決定歷史的走向。如果沒有那個叫夏無且的御醫扔了一個藥箱,秦王可能就沒有機會拔出寶劍,他可能會被荊軻刺死。或者秦始皇衣服質量好點兒,荊軻武功高點兒,匕首扔得準一點兒,歷史也許就被重寫。

總之,荊軻失敗的原因有運氣差這個因素,但實際上即使荊軻刺殺成功,他也不法改變歷史的進程。因為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實現國家統一,這已是歷史大趨勢,而執行這一歷史使命的是強大的秦國。即使荊軻刺秦王成功,還會出現第二個嬴政統一全國。荊軻刺秦王是時代的悲劇,是歷史的悲劇。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荊軻刺秦王的意義:

春秋戰國四大劍客的刺殺行動,只有荊軻失敗了,但他卻被後人記住並且傳頌。“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這些都是讚美荊軻的話。其實,荊軻的形象是他的敵人塑造起來的,因為他刺殺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君主秦始皇。

面對強大的秦國,面對可能覆滅的燕國,他為百分之一的希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荊軻雖然失敗了,但他依然是一個英雄。荊軻的壯烈行動,千百年來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理想而英勇鬥爭。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總之,荊軻的英明與成敗無關,重要的是荊軻敢於越過寒冷的易水,來到強大的秦國,進入了他的心臟咸陽宮單挑親王。他無法預料後果,但他敢於向強者挑戰,敢於一人對抗一國!誰都知道這次刺殺生還的幾率幾乎為零,將會一去不復返。荊軻自己也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但他不曾回頭!雖然有人對荊軻有各種各樣的分析甚至懷疑,但沒有一個人懷疑過他的膽略。

關注“幽蘭笑一笑”,讓我們一起笑對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