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踏入4月了。因為疫情,全球的死亡數字每天都在更新,中國人也將首次迎來清明“雲拜祭”。即使是幼小的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也都能感知得到,這世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何讓孩子理解死亡?

死去的人都到哪裡了?

死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到底什麼時候會死?

……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中國人都很忌諱說“死”,認為這是不吉利的。在傳統的喪禮、祭祀文化當中,總充斥著陰冷、恐怖的氣氛。還有一些家長會嚇唬孩子:“如果你不乖,鬼就會來抓你!”


你知道嗎?孩子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可能比你想象得要嚴重得多。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輕則,孩子會變得怕黑怕鬼,膽小自卑,否定自己,進而產生深層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這在2-7歲的兒童當中最容易發生。


根據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對死者產生罪惡感,如“他是因為我不守規矩才死的”。


當孩子還沒準備好,就要去面對死亡,這就有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創傷


總是給人以女強人印象的演員徐靜蕾,就曾經在《朗讀者》節目裡,因為談起奶奶而失控大哭。她說:“奶奶去世那天,我的童年就結束了。”


心理創傷在表面上都是看不見的,甚至當事人也無法察覺,但是,卻需要花費一輩子當中很長很長的時間去療愈。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重則,孩子不懂得敬畏生命,甚至漠視生命。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兒童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七少爺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曾有一天在放學後問我:“為什麼小L說,她的命不重要?”


我一聽嚇一跳,追問之下了解到,原來是因為七少爺玩了一下同桌女孩小L書包上的掛飾,小L害怕媽媽會打罵她,就產生了這樣的可怕想法。結合對小L家境的瞭解,不難猜出,小L媽媽必然是常常給孩子強調“物品很重要,要愛惜,不能弄壞”,卻很少告訴孩子:“在媽媽心目中,你比任何物品都重要!”


自殺、自殘現象低齡化

,應該給每一位父母敲響警鐘,是時候正視生命教育,讓孩子瞭解生命的寶貴,懂得死亡的含義和後果了。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那麼,到底從幾歲開始,就需要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可分為4個階段:

  • 0~2歲: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對死亡可能產生分離或剝奪的情緒感受;
  • 2~7歲:認為死亡是真實的,對死亡會產生神奇的想法,認為死者還有生理機能;
  • 7~11歲: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年的時候;
  • 11歲及以上:把死亡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具有個人的意義,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件,死者沒有生理機能,並且對死亡感到焦慮。

由此可見,大概從孩子2歲開始,就可以慢慢地跟孩子談談死亡了。


七太太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幫助孩子解釋死亡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他們即使對死亡有很多疑問,但是他們往往不會說,也不會主動提問。這時候,父母就應該主動去和孩子交談,並用他們容易理解的方式來準確地解答他們的問題。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幫助孩子疏解情緒

不僅僅是親人的離世,其實,當孩子看到電視裡關於死亡的新聞,目睹或親歷了一場天災人禍,飼養的小動物離世等等,都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心理衝擊。


兒童跟成人表達悲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他們會有更多的身體反應,比如頭痛或者胃痛,他們還可能表現出很容易憤怒,又或者是故作正常。


所以,爸爸媽媽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並且為孩子營造支持性的情感氛圍,幫助孩子充滿安全感地度過悲痛的過程。


鼓勵孩子通過儀式來宣洩和化解悲傷,比如畫畫、唱歌、放飛氣球、種花、埋一件物品等等。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陪孩子看看這些關於死亡的溫暖作品


電影推薦:《尋夢環遊記》

迄今為止最溫暖的一部講述死亡的動畫電影。生命的死亡並不可怕,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繪本推薦:

適合 2-7歲:

1.《一片葉子落下來》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一本帶些科學和哲學意味的小書。講述了一片葉子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和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並不代表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2.《活了100萬次的貓》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有一隻100萬年也不死的貓,它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有100萬個人寵愛過它,有100萬個人在它死的時候哭過,可是它連一次也沒哭過。它活得渾渾噩噩,直到有一天,它愛上了一隻美麗的白貓,它才頭一次知道為什麼而活……


3.《我永遠愛你》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一個男孩,一隻小狗。狗的生命是短暫的,男孩看著他的狗一天天地老去,卻無法幫忙。他能做的只是每晚跟小狗說一句“我永遠愛你”。小狗帶著男孩的愛靜靜地去了,男孩也因為自己及時付出了愛,才能接受小狗的老與死,才能勇敢地療傷。


適合 7歲以上:


1.《天藍色的彼岸》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因車禍死去的小男孩哈里,牽掛著爸爸、媽媽、姐姐和朋友,在幽靈阿瑟的幫助下,重返人間和他們做最後的告別,表達自己生前未來得及說出的愛。


本來是悲情的死亡,卻通過溫暖詼諧的筆調和童真的視角,讓讀者感受到美好的情感,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


2.《小傷疤》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如果媽媽不在了,生活就跟以前大不一樣了。要怎麼保留她的味道?要怎麼收藏她的聲音?要怎麼做,才不會忘記她?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小傷疤,最傷痛的莫過於親人的離去。這個故事細膩地描繪了小男孩敏感複雜的情緒,讓大人更懂得孩子的內心,也讓孩子獲得溫暖的安慰。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