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想念妈妈怀抱的“小松鼠”

上网课时,一位语文老师向孩子们出示了一张图片,请孩子们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再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这张图片画着一只小鼹鼠亲吻一朵小黄花的情景,看上去温馨又可爱。

孩子们用自己纯洁的眼睛用心观察着,写下了一篇篇富有童趣的小练笔。

老师批改着练笔,不时被孩子们天真的话语逗得微笑起来。可突然间,她的脸色变得十分凝重,眼前的文字让她的心感觉到一阵刺痛。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那是一个失去了妈妈的孩子写下的文字:

“小鼹鼠要给去世的妈妈扫墓。它找啊找,找到了一朵小黄花,非常开心。因为妈妈最喜欢黄色的花了。

它闻了闻花儿,太香了,好像妈妈的怀抱一样香,它忍不住哭了起来。

因为,他实在是太想妈妈了!”

看着这段短短的文字,老师不禁泪湿眼眶,她竟不知道该为孩子写下什么样的评语,任何安慰的语言在这一刻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孩子们是如何看待死亡和悲伤的

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历经世事的成年人早已学会看淡,若真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够试着调节情绪、走出阴霾。

可是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生命和离去”这样的主题呢?

我们可能会过于主观地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不会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和强烈的印象。

可是看看这个孩子的表现,我们就会发现亲人的逝去也会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悲伤的阴影

特别是在眼下的疫情期间,孩子本身就承受着居家防疫带来的巨大压力,若是再遇到亲人离去的不幸事件,孩子会承受到的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如果我们不去开解、不去安慰,不对孩子进行系统的与分离、生命、死亡有关的“悲伤教育”,负面情绪就会在孩子的心中不断积累,并会引发异常行为和情绪反应

  1. 哭闹不止: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年纪小的孩子身上,他们虽然无法理解“死亡”的意义,却会对“失去”和“分离”有所感受。由于他们还不能准确表达情绪,因此常会哭闹不止,并会不断地寻找失去的亲人,食欲、睡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强烈的失落感:再大一些的孩子对于死亡有了浅显的认识,但总觉得死去的人还会醒过来陪自己玩耍。可是这样的认知迟早会被打破,此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也容易生气、发怒、哭泣,有时还会表现得过度冷漠。
  3. 恐惧、不安:当孩子已经知道失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时,他们会对死亡产生好奇心,会询问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并可能因此产生恐惧感,心情也会起伏不定,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生气、不安。
  4. 焦虑情绪:等到孩子对死亡的认知趋于成熟和完善时,他们会怀念失去的亲人,也会为不确定的未来焦虑不已。有时他们还会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感,那是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其他身处于悲伤之中的家人。
  5. 持续悲伤:在性格内向的孩子身上,悲伤情绪会体现得更加明显而持久,这会让孩子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小孩子开始意识到死亡这件事,比一般家长想象得早得多,大约四、五岁开始,孩子就知道死亡的存在。”

这样的真相常常会被家长忽略,不仅如此,悲伤对孩子的情绪、心灵、性格的影响也会比家长预估的要严重的多。

因此,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讳莫如深、刻意回避,不妨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话语解释清楚生命由盛到衰的自然规律,让孩子能够逐渐认识到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虽然无法回避,却也无须恐惧、不安。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做好“悲伤教育”,帮助孩子及时缓解负面情绪

疫情期间,我们更要注意做好对孩子的“悲伤教育”。在亲人离去之后,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缓解孩子的悲伤情绪,让他们能够逐渐从痛苦、失落中走出来:

1.引导孩子直面悲伤的“心理源头”。

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很多家长担心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总是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相关话题。

若孩子对家长进行询问,家长也会做出如临大敌的反应,要么给予孩子含糊其辞的回答,要么直接粗暴地责怪孩子:“你怎么总问没用的问题?”

家长这样的反应只会让孩子对死亡平添出神秘感、畏惧感,他们会觉得探讨死亡、表达悲伤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于是他会选择将悲伤压抑在心底,可这无疑会让悲伤不断放大,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当引导孩子“直面悲伤”,因为这是战胜悲伤的必经之路。

比如,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生命的规律,告诉孩子生与死就像季节更替一样

,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也是每个人都要有的一种经历。

与其每天为死亡悲痛难当、恐惧不安,还不如珍惜宝贵的、唯一的生命,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很有意义。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2.尝试用正面思考改善孩子悲伤的心境。

在直面悲伤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正面思考”

当孩子一遍一遍地回想伤心往事、垂泪哭泣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服他们展开积极的回忆,比如可以回想过去经历过的一些愉快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鼓励他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美好情景进行积极的想象,这会大大改善孩子的心境,也会让他们的心态变得阳光起来,有助于摆脱持久的悲伤情绪。

我们可以在晚上孩子入睡前进行这样的“正面思考”,它不但能够带走悲伤,还能够帮孩子减少心理压力,可以让孩子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顺利入睡。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3.用眼泪帮助孩子释放悲伤情绪。

在悲伤情绪的影响下,无论大人、孩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我们不必夸大“流泪”的后果,也不要对孩子加以苛责,更不能强迫孩子“忍住泪水、不能哭”。

相反,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在难过的时候痛哭一场,这样才能更好地释放悲伤情绪。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流眼泪”这件事情进行了科学角度的研究,提出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正常本能”,也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呈现出的“情感的自然表达”。

因此,我们不但不能阻止孩子用哭泣表达悲伤,还应当在自己快要被悲伤压倒的时候,允许眼泪自然而然地流出眼眶,哪怕这会被孩子看见,我们也不必感到难为情,更无须遮遮掩掩。

若孩子对此有疑问,我们可以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分享各自的心情,这对于排解悲伤也是很有帮助的。


疫情期间,补上“悲伤教育”这一课,告诉孩子逝去不是可怕的话题


只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毫无顾忌地哭个不停

,否则长时间放声大哭会损伤声带,引起声音嘶哑;有时还会出现头晕、头疼、呼吸困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提醒孩子,只要悲伤情绪得到发泄,心情比之前感觉轻松,就可以适时地停止哭泣。

我是【亲子育儿堂】,一个热爱读书、学习的老爸,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