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人現身說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健康之道


三位老人現身說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健康之道

這位老人和我爸認識,他空閒時會在祠堂裡幫忙做事,那天祠堂有活動,需要貼標語,他聽說我會寫毛筆字,便來找我。

他是騎著自行車來的,動作敏捷。我是第一次見到他,雖然頭髮泛白,但很有精神,言行不像我平常見到的那些老人那樣老態龍鍾。我不禁對他很感興趣,寫好標語後,便同他聊起天來。原來他已經八十二歲了,這又讓我驚訝,如今這個年齡的老人,多數都在養病,都需要別人來照顧了。我問老人可有什麼特別的養生方法,老人說除了心態樂觀,一直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之外,更為重要的就是飲食有度。他說自己從小開始,每餐從來都是一碗米飯,什麼菜都吃,但都不吃多,如果已經吃到七八分飽了,就算菜還有很多很好吃,他也立馬停下筷子不吃了。另外,他還特別提到自己一日三餐之外一般是不吃零食的。他指指剛才我家人遞給他的那個桔子說,你看,我推辭不了最多也就吃一瓣,這個習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我媽調教成的,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吃零食的慾望。這樣一來我的脾胃就好,脾胃好,身體就比較健康了。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位收廢品的阿姨,她每個學期都會來我學校收購廢舊書報。她不胖不瘦,身體硬朗,看上去只有五十幾歲,實際上已經六十七歲了。十幾斤幾十斤的廢品稱重裝車,她提上提下,比有些年輕人還厲害。我也問過她飲食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她說沒有,一天到晚常在外收購廢品,都要吃飯店,每頓基本上吃一碗米飯,有時最多再加半碗,配飯的菜還都偏素,魚和肉很少吃,腥的有時會配點水鱔。說起這些,阿姨也覺得好奇,她說自己收購廢品已經三十幾年了,風吹日曬,天天干這體力活,身體反而挺好,好吃好睡,年紀大了也沒有什麼慢性病。不像她的一位親戚,才五十多歲,就糖尿病了,整天說這說那不舒服。因為家境不錯,吃得挺好,還常吃補品和營養品,一直都不用幹活,一天到晚很閒,每天都會去晨練,但身體還是越來越差,要吃各種藥。阿姨說,雖然我吃得簡單,乾的活也多,但比這位親戚幸福多了,因為我身體健康呀,年紀大了身體還健康才是最自由最快活呢!

然後,我又想到了我的舅公,一輩子的農民,種地種菜還燒磚挑磚,與世無爭,心平氣和,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早起早睡,都八十幾歲了還能幹力氣活。他和前面兩位老人一樣,吃得簡單,每天都有事情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很符合自然之道,沒有常見的慢性病老人病。他們是最有可能實現古人所言的“善終正寢”,很平靜地“老去”。即便有朝一日難免因生病而離世,那也極少會受病痛的長期折磨,以至生不如死。

然而,當前社會又有多少老人,乃至有些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他們生了各種各樣的慢性病、重病,甚至絕症,不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還要在病痛中煎熬,絕望地死去。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和對照,就不難發現一切都是事出有因的,每個人一生的健康與否,是自己從心態、飲食、作息等選擇出來的。上文中這三位老人的經驗,或許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