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荒”來襲,我國能否應對?

3月25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緊急發佈公告稱:“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截止4月3日16時,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近已超過101萬例 。在疫情衝擊下,哈薩克斯坦、越南等多個糧食出口大國相繼對農產品進行出口限制或頒佈出口禁令(見表1),影響至中亞、南亞、東南亞、歐洲、南美等全球眾多地區,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似乎正呼嘯而來。


表1 2020年3月份部分國家糧食出口相關情況

“全球糧荒”來襲,我國能否應對?


Part.1

疫情+蝗災環境下,劇烈動盪的國際糧食市場


1

天災致全球糧食減產數量較大


2019年極端天氣頻發,旱、澇災害輪番在主要糧食出口地區肆虐。在北美,洪災嚴重影響了美國農作物的播種時機,美國農業部預測2019-2020年度小麥、玉米分別將減產11%和12%;在南亞,夏季持續的乾旱使得印度的播種面積減少至14.7萬平方公里,同比下降10%。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史無前例的蝗災又席捲了

非洲、南亞多國,受災面積多達16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直接導致印度地區經濟損失約100億美元,或將造成糧食減產30%-50%。


2

出口禁令致全球糧價飛漲


糧食減產,再加上當前多國因防疫需求限制出口,全球性糧食產品價格漲幅驚人。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上週俄羅斯小麥價格指數每噸上漲約1020盧布,達每噸13270盧布,創歷史新高;芝加哥小麥期貨自3月中旬以來上漲了15%,3月30日甚至攀升至每蒲式耳5.72美元;而據國際國務理事會(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數據顯示,泰國大米價格上漲至每噸490美元,今年年初至今漲幅達17%。


“全球糧荒”來襲,我國能否應對?

| 芝加哥小麥期貨走勢(來源:網絡)


3

國際貧困地區直面糧食危機


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同時也是各國重要戰略物資儲備。若全球供應鏈受到衝擊,糧食價格持續走高不可避免,這將可能對糧食進口依賴度高的國家產生嚴重影響。


受自然因素限制,這類國家主要分佈在非洲及南美部分地區,世界上28個最貧窮國家中有23個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極端貧困人口比例甚至達到41%。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對糧食和農業的影響》報告披露,全球目前約有8.2億人正面臨局部糧食危機,其中,有1.13億人為依靠外部援助的重度糧食不安全人口

。加之糧食危機預期極易造成恐慌心理,若全球糧食價格得不到控制,不難想象這部分人口將面臨的困境。若政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重演08年非洲“糧食騷亂”的慘劇。


面對當前國際局勢,一系列關於糧食問題的擔憂與疑慮也在我國蔓延開來,我們能否從容應對這場考驗?現在作為普通人需要囤糧嗎?通過查找國家公開的相關資料,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Part.2

我國糧食庫存充足,但糧企或將重新洗牌


1

糧食連年增收,國家儲備充足,“米袋子”牢靠


國新辦2019年10月在新聞發佈會上曾公佈:中國糧食總產量自2015年以來均穩定在6.5億噸以上,糧食產量持續登上新臺階。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高達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為歷史最高水平,產量世界第一。


表2 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情況

“全球糧荒”來襲,我國能否應對?

注:

①根據甘肅、寧夏、新疆等部分地區小麥實際產量對全國夏糧數據做出修正;

②由於計算機自動進位原因,分項數合計與全年數據略有差異;

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清晰獲知國內糧食產量穩定,若按往年世界正常的交易水平,著實無需過多擔憂。但當前多國禁止糧食出口,這種操作是否會影響到我國糧食安全?


考慮到這層,我們特意查詢了國新辦2019年公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食用油罐總罐容2800萬噸,比1996年增長7倍。


若將往年儲備量加上2019年產量,哪怕按年消耗量約6億噸計算,維持兩年生存也毫無問題。此外,當前疫情對今年國內整體春耕影響不大,不難得出我國糧食安全穩當的很,大家不必恐慌。


另有最新數據顯示,一批現代化新糧倉建設在逐步開啟。如,2月24日中儲糧油脂成都基地所屬新津庫擴建9萬噸大豆儲備淺圓倉項目拉開復工帷幕,工人分批抵達工地。短短15天,淺圓倉已具雛形,各項施工工作正有序開展。下面是部分正在推進的糧食儲備項目:


表3 2020年部分在建糧食儲備項目情況一覽

“全球糧荒”來襲,我國能否應對?

看完整體情況後,我們再來看看各類糧食需求情況如何。


2

國內穀物基本實現自給,主糧供需形勢良好


穀物類:我國自給率超過95%,稻穀和小麥連續增收,已完全能夠自給,進口大米主要是用以調整品種餘缺,進口量自2016年以來便逐年下降,至2019年進口大米消費僅佔大米總消費約1%。


從國家糧油中心今年1月公佈的《食用穀物市場供需狀況月報》來看,預計2019/20年度國內稻穀小麥總消費分別為19410萬噸和12350萬噸,供求結餘量分別為1401萬噸和1360萬噸,整體數據較上年度浮動不大。總的來說,稻穀和小麥這兩大主糧的供需形勢都較為穩定。在市場監管體系保障下,超市中的糧價總體受國際性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十分有限,並不會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產生過多影響。


豆類: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一度超過85%,據海關總署1月14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總計進口大豆8551.1萬噸,預計2020年將達到8800萬噸。儘管國際豆價可能會對我國產生一定影響,但大豆並非我國糧食結構中的主糧,進口大豆主要為飼用和榨油,對直接口糧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可能會對畜牧業、食用油等產生不利影響。


3

整體無礙,但國內糧食企業洗牌在加速


在疫情強勢衝擊下,國內糧食企業“馬太效應”愈加明顯,新一輪行業洗牌不可避免。


大型企業底子厚、抗風險能力強,各項業務穩步進行。自疫情發生以來,為保障糧食供應,

中糧集團加快數字化轉型與零售商積極合作,開展了線上到家業務,並對8241家門店進行庫存與價格監控。在糧食生產方面,國內最大的糧食生產企業北大荒集團便開始組織下屬公司科學防控、備戰春耕,開啟“雲上備耕”新模式,截止3月31日已籌措春耕資金304.1億元,完成99.5%,發包4244.9萬畝土地。


然而中小糧食企業的生存之路卻頗為坎坷。


就麵粉行業來說,截至3月上旬,華北地區麵粉企業整體開工率為54%,大型企業開工率達到40-70%,但中小型企業僅為20-40%。在麵粉行業原糧問題上,夏糧整體雖有一定保障,但受全球疫情衝擊還是可能會造成一定減產,屆時企業收購成本提升,收購數量也將相對減少,糧油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縮減,一些規模不大的小型企業可能會因為原糧問題而難以維持基本的生產經營。


“全球糧荒”來襲,我國能否應對?


由此看來,當前國內中小糧食企業面臨著嚴峻考驗。國家為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當前已提供了相關政策支持,如稅收減免、貼息信貸等,輔助糧油產品銷售的網絡平臺也在優化推進。後疫情時代,國際糧食價格動盪,中小糧食企業想要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勝出,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加速建設線上運營,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