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懷疑“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當這句話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可能基於一個事實,而以後的重複,就成為一個口號,情緒的因素越來越多,而實質的東西越來越少,這句話也顯得越來越空洞。
這懷疑不無道理,誰才是智者?智者判斷一件事物是不是也需要素材,按照現在的話說,也需要數據。如果數據都是假的,那麼任你如何智慧,也得不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假信息引起假動作,假動作耗費的不僅是資源,更是錯過了那些無法補救的機會。
我們依據信息進行判斷,從而進行決策,而我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今天說發生了,明天就有人闢謠,過了一陣還是發生了。
在信息明顯過剩的今天,為何還有假信息?都是因為利益。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發佈假信息的人不會平白無故耗費精力,花費著流量去編造假信息。互聯網時代的眼球經濟告訴我們,只要吸引眼球而不受責罰,就有人不擇手段沒有底線地編造信息,怎麼轟動怎麼來。
一篇文章首先得起一個瞬間抓住人眼球的標題,標題黨就是這麼來的。據統計,一般的讀者打開app,會瀏覽整個頁面,平均在一個標題上只停留2秒鐘,再決定是否打開文章,而文章裡如果沒有勁爆內容,就會匆匆拖到最後關閉。一般的app以點擊率、閱讀量考核文章質量,在這種機制下,標題黨在所難免,文中的內容怎麼吸引人怎麼編排,假信息同樣也就在所難免了。
馬克思說過:“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他們將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何況只是編織一個故事。這類假信息佔了多數。
還有一類假信息涉及陰謀論,為了某種目的故意為之,這一類為數不多,但更難分辨。
第三個來源就是編造者不知道自己在編造。事物在發展,在結果出來之前的時間差裡,各種猜測滿天飛,但有的小編就把猜測當確定,依然是為了吸引眼球。
如果想從根本上減少假信息,就需要改變文章的考核機制。如何判斷一篇文章的質量,從平臺和讀者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平臺最希望的是吸引人,而在看了文章以後認知得到了提高,或者學會了某種技能,或者達成了某項交易,更有利於讀者。如何設計文章的考核標準,取得在人氣和忠誠度兩者之間的平衡,引導信息生產端提高信息質量成為關鍵問題。
一次基於事實的深入閱讀,比100次基於傳言的膚淺閱讀效果大得多。基於此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就可以作出正確的決策。
改變考核點,用規則引導市場,傳遞信息消費端的真實認知水平,讓信息生產端作出真實的評估,才能避免信息生產端誤判讀者的認知水平,生產出過多的信息垃圾。改變考察規則,鼓勵真點擊、真閱讀,才能真正地引導真實信息的生產。
不管何種假信息,都是鑽了認知水平的空子。在多數人都不是“智者”的時候,懷疑論者能很好地阻止謠言。
一個連自己都懷疑的人,能輕易相信拿到手的信息麼?這些信息來得越容易越不可信。無論這些信息多麼言之鑿鑿,表述得多麼激情澎湃,都不可能動搖懷疑論者的那顆心,他們總是在獲取的信息後面打上一長串問號。就算是相信,也不過是少了幾個問號。謹慎的懷疑論者很難把帶著一串問號的信息再傳播出去。
在這個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沒有人能夠成為全才。建立由多種專業知識者構成的懷疑論者的群組,有利於對信息的甄別,這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提純信息的模式。兼聽則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朋友圈裡的推薦文章的原因。這些文章經過朋友的專業篩選,信息的純度會更高一些。
在“謠言止於智者”成為一句空洞口號的時候,那些懷疑論者才真正止住了謠言的傳播,而這些懷疑論者中開放、好學的部分,正在起到提純信息的作用。
閱讀更多 行者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