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年終獎,八位數,不稀奇

從業者都說基金公司的年終獎是“兩碗湯”,固收的固若金湯和其他基本泡湯。


在2019年公募基金業績大爆發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從業者對年終獎又重拾起了希望。


一般而言,3-6月是基金公司發放年終獎的節點。中證君私下打聽了一圈,最近不少公募開始發放2019年年終獎,既有超乎想象的“別人家”的年終獎,也有辛苦一整年,聊以慰藉的“自家”年終獎。


公募:拿八位數的不少


2019年公募基金大翻身,迎來了發行、業績等多方面的大豐收,尤其是主動偏股型基金賺錢效應明顯,出現多隻“翻倍”基金,炒股不如買基金也再一次被印證。


從整體情況來看,294只(A\\C份額合併計算並剔除新成立的基金)普股股票型基金2019年平均收益率達41.27%,且均獲得正收益;2277只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達34.13%,僅有7只基金為負收益,佔比不足0.5%,更有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創新升級、華安媒體互聯網、銀華內需精選等多隻基金淨值增長率超100%。


這樣的收益,年終獎想必低不了,但中證君瞭解後發現,似乎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某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A:公司剛發了年終獎,市場崗的年終獎以6-12個月工資居多,去年業績好,所以多發了幾個月,但也非常有限;銷售崗組長級別的發放超百萬(包括基礎工資),銷售情況差的員工則沒有發年終獎。基金經理崗位就不用說了,即使是普通基金經理也有一兩百萬,事業部上千萬沒問題,不過會通過遞延的方式發放。實際上,公司整體崗位薪資相比同梯隊其他公司稍低一些。“就像去年發了爆款的某一基金經理,2019年年終獎有八位數。”


某基金公司人士B:2019年的年終獎發的比前幾年少,主要是沒有完成股東定的目標。投研崗位的年終獎包括幾個部分,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年終獎外,有的還有虛擬股權計劃或者虛擬獎金池,有的有大幾百萬,不過一般都有遞延的機制,有的遞延比例甚至達到30%-40%。


某中型基金公司人士C:前段時間剛發了年終獎,不過有一部分是將年終獎折算成基金份額,讓員工自購自家旗下產品。“不過近兩年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年終獎漲了不少,畢竟類理財產品發了很多。”


某公募基金人士D:“我們今年是分批次發,但也只發了以前的一半,雖然去年業績不錯,但公司整體淨利潤下滑,整體算下來也還是比之前少。此前我所在的非投研崗能發大幾個月到十幾個月不等,投研崗發幾十個月的工資也是常事。我們公司薪酬在業內不算高,同一梯隊的其他公司也有按工資和年終獎比例1:1甚至2:1發放的。”


上海某大型公募人士E表示,公司中後臺的獎金一般是12個月月薪。


不過,也有因疫情暫未發放年終獎的。


某大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F透露,“公司本來計劃近期發放年終獎,不過,因為疫情和延遲復工等原因,我們的年終獎現在還沒到手。”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3日,公募基金行業共有2131名基金經理。


私募:旱澇不一


私募更是早早發了2019年年終獎。


某私募人士A:公司非投研崗年終獎發了10個月月薪,也有發十幾個月不等的。私募普遍是過年時發放年終獎,元旦或春節前居多。其所在的市場部與業務也有一定相關,所以年終獎由公司產品發行和業績情況,以及所在崗位的業務完成情況兩部分構成。公司規模和業績高,基礎收入部分會高;崗位業務完成度高,浮動則高。投研崗的基金經理多數有公司股份,完全與業績掛鉤,去年聽說發的挺多。


某私募人士B:研究員去年發放的年終獎平均大幾十萬,給基金經理推薦了不錯標的、為公司帶來盈利的核心研究員就更多;非投研崗發放的是18個月工資,跟公司業績關係不大,業績好的年頭髮的會稍多,但也有限。


某私募人士C:不同的私募考核方式各異。以普通研究員來說,有的機構以平時薪資為主,月薪3w+,年末獎金較少;有的機構則是以年末獎金為主,一次性發放20w+的獎金。據悉,上海某頭部私募的研究員,年終獎可達100-200w,堪比公募的基金經理。


此外,投資經理的考核方式也與公司的投資理念相關。中證君瞭解到,有部分機構奉行價值投資理念,堅持長期導向,在對投資經理考核時,通常會以3年為一個考核週期,因此當前的獎金不只與2019年的業績掛鉤,還受到過往年份的影響。有的機構則對短期較為關注,若當年投資經理或研究員推薦了表現較好的個股,則會直接在獎金上有所體現。


某百億私募人士D:公司內部會在年末對所有員工當年的表現進行評級,包括投研人員與中後臺員工。評級在合格以上的,按照等級不同,可拿到相當於6-18個月月薪的獎金,投研人員還可以拿到項目相關的額外獎金。評級在合格以下的,不僅年終獎可能泡湯,甚至面臨“勸退”。

“別人家”的年終獎,八位數,不稀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