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焦慮過孩子的教育問題嗎?
想必絕大多數父母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當代大多數中國父母的願望。
孩子從小開始就被送往這個興趣班那個補習班,有時甚至比成年人還累。
但更可氣又無奈的是,就算拼盡全力也依舊比不上那些天資聰穎上天賞飯吃的孩子。
前幾天“比利時九歲神童讀完大學”的新聞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
這個叫勞倫·西蒙斯的小男孩,今年將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畢業,打破世界紀錄成為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
據新聞中得知,勞倫· 西蒙斯的智商至少145,之後很有可能去牛津大學繼續學習,簡直是開掛的人生。
網友甘阿媧的一句評論:“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了”,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因為很多十八九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的事,竟然被一個孩子輕而易舉的實現了,簡直讓人懷疑人生。
不止國外,在國內,從小便表現出智慧超群的孩子也不少。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才女蔣方舟,七歲寫作,九歲寫出散文集《打開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12歲在多家媒體開設專欄,19歲被清華大學降60分破格錄取,23歲畢業後成為《新週刊》的副主編,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少女。
不久前網上爆出的,今年15歲高一女孩談方琳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大會的新聞,讓大家驚奇,她的研究成果是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組數的估計,很多網友表示之前聞所未聞。
還有柯潔11歲成為職業棋手、王簡嘉禾15歲獲世界冠軍,16歲得詩詞大會冠軍的武亦姝……
這一個個少年時便年少有為的存在,是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名字,也是我們這些尋常人的又愛又恨的對象。
畢竟,哪個孩子的童年沒從父母口中聽到“別人家的孩子”這六個字呢!
2
誰的童年沒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5月31日,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發佈《青少年藍皮書》,藍皮書採取兒童參與式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543份。
根據各個城市學生的調研,藍皮書整理出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內容分別是:①快去學習/快寫作業;②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③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④真沒用/笨;⑤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而這五句話中“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位列榜單,足以說明這句話在大家心中到底有多討厭。
湖南衛視的真人秀節目《少年說》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幕:
初一女孩璟頤很苦惱,因為她有一個很好朋友叫吳笛,是全校第一的學霸,也是在她媽媽口中出現最頻繁的名字。
所以,媽媽常常拿吳笛的成績來跟璟頤的成績做比較,還說不明白為什麼成績那麼好的吳笛會跟璟頤做朋友。
聽完媽媽話後很傷心的璟頤紅著眼睛問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朋友莉莉說當時看到璟頤說的這句話時,她眼淚不自覺的就流下來心裡難過極了,只是因為她從璟頤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那個因為不被家長肯定躲在被子裡哭的小女孩,是她永遠的痛。
她一直期盼著能聽到媽媽的一句:“沒關係,我的女兒最棒了,下次一定能考好。”
只可惜,等到結束了學生時代,依舊沒有聽到這番話。
有很多父母只能看到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的一點,而看不到孩子的失落和難過,一昧的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打擊。
因為在很多孩子的心裡,他們是困惑的,為什麼一定要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呢?為什麼我的努力你什麼都看不到,難過你喜歡別人的孩子嗎?
心裡的花朵在慢慢凋零,表面上卻依舊裝的風平浪靜,這是孩子的無奈。
3
知乎上有這樣的一個問題:部分家長是否很難接受孩子的平庸?
答主山月羊的回答裡分享了這樣一個荒誕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個村子,裡面一群殘疾人因為從小沒了右手臂,便開始依靠各種木棍來行動。但這樣很不方便,因為他們需要經常隨著環境變化替換自己的木棍。而那些找不到替換木棍的人就會餓死。
後來這樣的這樣依靠木棍的殘疾人越來越多,有了很多孩子,作為父母的他們便產生了一個荒謬的集體意識——使用木棍的技能太重要了,因此所有孩子必須從小開始學習!
於是,父母將每一個身體健全的孩子的右手臂砍斷,強迫他們學習如何依靠木棍行動。
當孩子們求饒,躲避,反抗,質疑時,父母會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長大後就知道我們是為你好了,只有從小就學習使用木棍,長大後才不會餓死!”
有的孩子掙扎地問:“那現在學習使用一種木棍那將來替換了不會使新的木棍怎麼辦?如果註定要替換那現在學習這個木棍的意義是什麼?”
父母砍斷了孩子的右手臂,惡狠狠地說:“學習的意義就是現在能好好活著,將來的事將來再說!”更有的孩子大聲叫道:“為什麼不能用右手臂代替木棍?這樣我們一輩子都不用替換木棍還能活的更加輕鬆自在!”
但是,沒有任何人聽見他的聲音,於是,在這樣一個村子裡,再沒有一個有右手臂的人。
期待自己孩子們不平庸的心理殘疾父母們,正在親手終結了每一個孩子健全的人生,並將這種可怕的心理殘疾,以愛的名義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個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父母們都太著急焦慮了,所以選擇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控制左右孩子的思想,限制孩子的行動,管他正不正確。
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很大一部分決定因素在於父母的格局,如果孩子父母過度計較面前的得失,拼死累活也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忽視了自然的生長規律。
就像《傷仲永》中的仲永,本身有很好的天賦,可是因為父親貪圖面前的利益,不讓他進學堂,久而久之就泯然眾人矣了。
拼命跑贏起跑線的孩子,就算暫時性的“不平庸”了,最後也不一定能平穩的到達終點。
4
如果你恰巧擁有一個“平庸的孩子”,那麼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為什麼是平庸的?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確實是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本身就是平庸的,智商平平,上的學校一般,工作也平平,不出意外的時候餘下幾十年的人生裡也不會出現很大的轉折。
那麼,又該如何去強求孩子成為一個非凡的人呢?
首先,調整心態,“別人家的孩子”和“天才和神童”,之所以被冠以盛名,就是因為稀少、罕見,與其盲目得強迫孩子向他們追平,倒不如慢慢觀察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和擅長點,努力讓孩子變成快樂的人。
別人家的孩子,各有各的好,而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其次,要因材施教,俗話說的好“360行,行行出狀元。”
就像韓劇《請回答1988》裡的正峰,考了7次(韓國)高考都沒有通過,除了對學習不感興趣,其他的他幾乎都感興趣,豹子女士(正峰的媽媽)對這個大兒子特別失望,覺得他的一輩子算是完了。
可是,戲劇的一幕出現了,最後徹底放棄司法考試的正峰卻憑著自己對美食獨特敏銳的天賦,靠開餐廳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
最後,如果你真的很想讓孩子成才,更忌諱急功近利,所有的山頂都是一步一步登上去的,要調整心態,對孩子進行長遠的規劃。
如果你希望孩子學習很棒,那就要主動帶他領略學習的樂趣。
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健康,那就要主動帶他體會到運動的樂趣。
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英語說的很好,那就要給他從小做英文啟蒙。
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就帶他去那個方向前進,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卻忽視了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所有的操之過急,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預估的傷害,所以長長的路,最該慢慢的走。
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未來可期,孩子你慢慢來。
閱讀更多 濛濛媽媽聊育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