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对“网瘾少年”的误会如此深

美国最大的健康集团CRC判断孩子属于“网瘾少年”的指标如下:

  • 失眠
  • 废寝忘食
  • 上课睡觉
  • 不交作业
  • 成绩下滑
  • 脱离社会群体
  • 眼睛干涩、视觉模糊
  • 头部、背部和颈部疼痛
  • 用大多数时间上网或者玩游戏
  • 隐瞒有关上网或者玩游戏的事实
  • 不上网或者玩游戏就会变得焦躁
  • 为了上网和玩游戏而不注意个人卫生
  • 因为过度使用键盘引发腕管综合征
  • 宁愿上网或者玩游戏,也不愿与朋友相聚


你的孩子属于“网瘾少年”吗?


研究发现,“网瘾少年”在21岁前用来玩游戏的时间大约是10000小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写道,无论什么领域,一般来说投入10000小时刻意练习就可以让人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很遗憾的是很多青少年将这么多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并且仅为游戏而游戏,没有经济回报和知识增长,还导致疾病。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那些每周花6天、每天花6个小时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大学生脑中负责语言、记忆、运动控制、情绪控制、目标设定以及冲动、抑制不当行为的灰质区全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大学生玩游戏的时间越多,他们的灰质就变得越少,有些人的灰质竟然减少了20%。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他们的白质也产生了异常,其中右海马旁回的白质增厚最明显,这会导致人的短时记忆存储出现问题,记忆力下降。其他区域白质减少,则会损伤人的决策能力,令人毫无自控力。

由此看来,那些玩游戏丧志的人容易自暴自弃、情绪激动、肥胖邋遢,习惯性对一切认怂、自嘲,并确认自己是废柴似乎挺合理的。


原来,我们对“网瘾少年”的误会如此深

作为行为成瘾的一种类型,网瘾和抽烟、酗酒成瘾一样,是由人容易喜欢上并最终受控于奖赏中枢受刺激而产生的欢愉感造成的。网瘾和药物成瘾同样难以戒除就在于它们的脑回路是一样的。

对有网瘾的人来说,要戒掉网瘾非常难。首先,短期内修复脑部创伤,他们会反复陷入游戏,导致战线越拉越长,改变遥遥无期。其次,长期沉溺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脱节,当面对现实时扑面而来的挫败感会驱使他们继续躲进虚拟世界。最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伴随疾病的娱乐方式,没有对待药物成瘾般的恐惧,会不假思索拥抱网络糖衣炮弹。

不过不管问题多么严重,我坚决反对父母把孩子送到粗暴冷酷的网瘾矫正机构。凡果必有因,我更倾向于父母帮助孩子找到网络成瘾的原因,设法戒掉网瘾。


原来,我们对“网瘾少年”的误会如此深

从大环境来说,自上世纪末,人类大规模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如手机几乎成为人的器官,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是网络原住民,要求他们完全抛弃网络几乎不可能,大人要抛弃互联网更不可能。所以,人只能与大环境共生。

另外,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很多父母在工作中耗费很多时间,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和引导孩子,当孩子孤独、无聊时就会选择利用网络打发时间、寻找乐趣、结交朋友……网络成瘾水到渠成。

从个人而言,我们经常听到“网瘾少年”,却没听说过“网瘾中年”、“网瘾老年”,相对于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速度更快,只要接触到让他们不断产生愉悦感的事物,非常容易上瘾。


原来,我们对“网瘾少年”的误会如此深


基于对“网瘾少年”上瘾成因的分析,父母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孩子。

未雨绸缪

在《断瘾》一书中,作者在前言里写:

我们很多时候会忽略孩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和任何生命一样,天生具备自然的意志和目的。

你去看窗外的树,生长就是树所做的事!即使一颗最普通的树,无论处于什么气候,他都要去不断生长,生长,再生长。一棵树绝不会去“啃老”,也不会去自残……

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严苛,都反映出作为监护者的成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不满足和对生命的焦虑情绪。他们没有了解和尊重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反而扼杀了活泼、自然的生机。对于自然赋予的最原始的生命尊严,我们应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尊重。

网瘾是培养孩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要预防孩子成为“网瘾少年”,对生命抱有信心和尊重,又不处于焦虑不安、操心过度的状态,主要方法是做好教养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主要包括:价值观塑造,时间管理,阅读和运动。


原来,我们对“网瘾少年”的误会如此深


价值观关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很多孩子依赖网络,沉溺游戏的根本原因是在真实世界里找不到人生意义和价值认同,只能到虚拟世界中刷存在感和成就感。

管理好时间,才不至于将很多时间投入到毫无意义又伤害身体的事情上,能规划好时间,自然能够规划好人生其他方面的事,至少不会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生活弄得一团糟。

阅读,是学习他人经验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生活趣味和拓展精神世界疆域的有效方式,是遇到问题自行寻找解决方案的途径,也是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当孩子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会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毕竟被知识武装的大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控力的概率更大一些。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强身健体的最佳手段,是保持精力充沛,培养坚韧品质的方法,身心健康是实现其他目标的保障,也是减少软弱和沉堕的捷径。


允许犯错

由于现在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总是把孩子是否听话,学习好不好等指标作为衡量孩子的指标,常常不能容忍孩子犯小错。

殊不知,不允许孩子犯错会将家长的焦虑传达给孩子,导致孩子不敢犯错,并在潜意识中认为犯错一次就会一辈子没出息,逐渐养成一颗易碎玻璃心和输不起的性格,将来遇到挫折想要迅速重振旗鼓就非常困难,因为Ta未曾有过跌倒后爬起来的经验。家长要想孩子跌倒后有爬起来的勇气,必须要允许孩子犯小错,才能避免犯大错。

假如孩子弄砸一次考试只知道抱怨和责骂,而不是了解他们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突破困难,等到他们躲到虚拟世界称王称霸刷到成就感,或者找到志同道合组织后,要想拉回来就难了。

亡羊补牢

等到家长意识到孩子已经成为“网络少年”时,孩子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此时早期预防阶段被忽视的问题积累太多,补课需要时间和耐心,只能逐步攻破。

如果孩子是因为无聊、孤独,只能到网上寻找乐趣和存在感,父母应该改变以往的相处模式,花点时间去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在交流沟通中改善孩子的行为模式,逐渐帮助孩子找到现实中的价值。

如果孩子在现实中学业和人际交往受挫,只能躲到虚拟世界寻找自信和友谊,父母尽量不要指责和苛责,而是耐心与Ta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建自信。如果比较严重,该看医生就去看医生。

改变观念

父母排斥的应该是“网瘾”,而不是网络娱乐,游戏成瘾和适度游戏放松自己是有区别的。就算家长深恶痛绝的网络游戏也并非一无是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发现,玩游戏会使得大脑的内嗅皮层、海马、枕叶和顶叶面积增大,可以强化人的行为记忆和空间感,这是好事。

目前,国内著名的矫正网瘾机构一般是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问题,但是常用的是偏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来戒除网瘾。这对寻找孩子上瘾的原因有一定的作用,但副作用是孩子会把问题甩锅给父母、原生环境等客观条件,继续以受害者的姿态生活。

举例来说,有人认为自己网络成瘾,是因为父母的漠视、责备、打击等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挫败,只能躲到虚拟世界寻找认同感,才成为“网瘾少年”的,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归因。这意思是,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外界的影响决定。

阿德勒反对这种归因方式。他认为这不过是“网瘾少年”为了达到不想承担网络成瘾的后果的目的,主动选择这种说法而已。


原来,我们对“网瘾少年”的误会如此深


事实上,父母的养育出了问题,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错,他们的行为模式也受他们的原生环境影响,用这样的逻辑思考问题,问题只能像愚公移山,世世代代无穷尽也。

前文提到过,戒掉网瘾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网瘾少年”本身因缺乏自律陷入困境,逃离网瘾更加需要自律,所以他们不但要用弗洛伊德式的归因方式来逃避自身的责任,还要通过它来控制父母,达到继续上网的目的。

因此,父母和心理医生要将孩子的疗愈方法论从弗洛伊德转向阿德勒。阿德勒认为,人的生活模式,完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没关系,只与自己是否有决心和勇气脱离困境、成就自己有关。

愿每个家长和孩子面对“网瘾”时,在尽人事之前,切勿听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