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你覺得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張周韓


在我們進入新時代之後,不僅生活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連看待的事物與標準,也有提高了,

在上個世紀香港電影可謂是紅極一時,也非常受觀眾的追捧,並且,在那個時期的港片側重點幾乎都是圍繞江湖紛爭,

江湖義氣,江湖道義以及兄弟情義的題材所飾演,而影片中的情節,總是能讓人看到熱血沸騰!

香港電影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蕭條,票房一路下滑,

後來《無間道》的出現又使他回升,但現在又沒有特別好的電影,

至於是不是末路不能完全肯定,隨著劉德華、周潤發、周星馳、梁家輝、梁朝偉、謝霆鋒、甄子丹的老去,也隨之落寞,

原本在起初的時候,很多觀眾認為,謝霆鋒會撐起香港影片的一片天,但誰也沒有想到他轉型做了美食行業,

近日,由影帝張家輝和劉青雲兩位老牌香港藝人主演,還有林嘉欣、袁詠儀以及方中信等多位實力派藝人傾力打造的《廉政風雲》已經上映了一段時間,

但是所取得的成果,讓人有些不禁感慨!是觀眾的要求高了,還是他們退潮了?我們一起期待以後的香港電影吧!

喜歡就➕關注我吧


微笑代替所有


必須說明,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沒落了嗎”這個話題,自動默認為就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香港電影的概念。

現在已經不需要討論是不是沒落的問題,而是可以找找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是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敬請注意,那個時代,不只是香港電影,香港的電視劇、流行音樂、文學等等都是黃金時期。香港的經濟也是黃金期,所謂亞洲四小龍之一。

藝術一定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它晚於物質的蓬勃而蓬勃。

談沒落,得回到它興起之初。香港經濟的崛起,是時代、政治、地域等多因作用的結果。

中國內地進行了長達10年的文革,在這10年時間裡,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一塊閉合的鐵板,而歷史圈點了香港,作為出口。 這是香港崛起的主要原因。

而當中國內地開放之後,香港的優勢迅速被取代,金融中心有上海,製造中心有深圳,港口有大連、上海,就連迪士尼都有了替代。香港電影的沒落,首先是從香港作為一個亞洲經濟體的衰竭開始。

當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時尚、飲食、語言、生活喪失了先進性,不再被效仿、崇拜、迷戀,就很難出現領域內的公眾人物,該領域內的電影、電視劇、音樂、文學就會跟著破敗。

其次,香港電影走到了黃金時代,是因為它的獨特性。任何文化上的亦步亦趨,都必然迎來掌摑的巴掌。而任何文化上的獨特性,都會帶來一定的話語權。哪怕是“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畢竟它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即合理,何況是一個先進經濟體上存在的文化現象,一定是契合了某種社會需求。

現在它的沒落,也是因為這種需求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當全世界都開始玩視覺暴力的時候,當全世界都在往視覺暴力裡摻雜所謂文化的時候,香港文化的狹窄與狹隘,暴露殆盡。

香港電影之前並沒有建立所謂的工業,大家也不屑於建立所謂的工業,當他們還得意於“飛紙仔”“某幾組”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今天沒落的命運。

這是一個對工業要求無比嚴苛的電影時代,香港電影沒有工業,只有師徒制,打游擊、賺快錢的方式,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沒落是一定的。

不只是香港電影沒落,香港的電視文化、音樂文化、文學等等,都在沒落。

必須要說的是,香港電影的質量是被絕大多數人誤讀了的,起碼是被絕大多數內地人誤讀的。我們愛的是他們的人,其次才是他們的電影,他們絕大多數電影都很爛,都粗製濫造。

再往根裡揪,我們愛的是那個時候的他們,因為他們在一個獨特的時間段內,承擔了我們各種啟蒙的作用。加上他們確實存在的顏值、人品和藝德,我們就把他們當成了夢想。

現在,我們的夢想載體多了,為維護夢想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多了。比如為某個人或者某部電影而吵架。

所以,我們會分外感慨,香港電影沒落。

所以,香港電影需要重新建立概念,才可能續寫這個名詞。


娛樂至上JMF


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已經過去了,總結了一下,按類型區分大概有以下幾點。

1.喜劇電影:早期香港喜劇,先期無厘頭喜劇以誇張搞笑的拍攝手法,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而且那段期間湧現大量此類型的喜劇電影,演員的代表人物當然非周星馳莫屬,導演當屬王晶了。

後期周星馳漸漸息影,也不乏有接班者陸續出現,鄭中基就是例子,拍了不少無厘頭喜劇,但始終扛不起無厘頭這面大旗。導演方面現在只有王晶導演還時不時拍些無厘頭喜劇電影,但畢竟時代變了,無厘頭被翻爛了,對於觀眾來說已經膩了,後現代無厘頭讓人看著感覺很尷尬,所以現在王晶導演被冠以爛片之王。

其實這不能怪王晶導演,只能說觀眾口味變刁了,如果把現在的喜劇電影放到八九十年代,也可能被奉為經典。

2.功夫電影:成龍,李連杰絕對是代表性人物,那時的功夫片,無論是演員還是替身,基本都是實打實,而且特別能吃苦。即使是拍那種飛天遁地的武俠,電影拍攝的也很炫麗飄逸,讓人看著不出戲,徐克導演監製就是武俠電影代表的佼佼者。

不像現在的演員那麼矯情,拍點動作戲就要找替身,而且有功夫基礎的演員沒幾個。

甄子丹和張晉算是近年功夫片比較出類拔萃的演員了,但相對以前的港片,還是差火候。

3.警匪電影:以往的警匪電影,大部分的拍攝,劇情不受限制,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拍,不用顧忌能不能過審,會不會被刪減。有很多真實的劇情,表達現實社會的現狀,也會很容易被觀眾認同。

而現在拍攝的警匪片,就要從多方面考慮,會不會過審,怎麼剪輯會讓觀眾認同,會不會影響票房,內容會不會引起社會不良反響,從而導致電影尺度不好拿捏。

所以現在很多港片上映,有部分電影分港版和內地版。有些內容被修改或者結局不一樣。(參考劉徳華《大塊頭有大智慧》《門徒》、古天樂《黑社會》、甄子丹《殺破狼》等)

綜上所述,時代進步了,電影題材不新穎,但觀眾文化認知提高,導致了普通題材很難取悅觀眾。

演員方面,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動作演員相繼老去,沒有好的動作新人接班,即使是現代警匪劇,大部分還是那幾個老戲骨(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梁家輝,劉徳華,周潤發,郭富城等)輪著演!





其實記憶是種痛


我個人覺得香港電影真的是沒落了,而且香港的電視劇也比以前差太遠。

要是看原因的話,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考慮:

1949年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國內的形勢,很多不被認可的上層知識都選擇了離開來到了港臺發展,這一批人是接受過良好教育,這也就推動了香港各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包括香港電影行業。

但是現在的香港影視界人才嚴重青黃不接,再加上大陸現在的經濟發展,稍微有一點名氣的演員都跑到大陸來發展了,這就讓香港影視界的人才又回到了大陸,其實香港影視界的衰落就是一種正常現象的迴歸。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個人見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哈!


欣崽日常


其實在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就開始走下坡路。

80、90年代是香港娛樂圈繁榮鼎盛的黃金時期,那時候的香港被譽為“娛樂夢工廠”和“東方好萊塢”,當時人才輩出,創造了很多經典電影。

但是香港電影的沒落和他們也有一定的關係,香港電影黃金10年,他們這代人在這個時期拍戲最多,得到的經驗也最多,卻疏忽了培養年輕人,最後導致香港電影找不到接班人,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再加上當時盜版光盤猖獗,電影在放映當天,電影院門口就有賣高清盜版光盤了,導致票房收不回來成本,後來也發生了香港藝人集體打擊盜版。

再有就是因為美國好萊塢的衝擊,加上內地演藝事業發展迅猛,香港電影的票房被國外和內地電影占據了很大部分。

種種因素導致香港電影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