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核心競爭力,這是我們成長最大的障礙

核心競爭力需要被保護嗎?大家一貫的認識是肯定的。但是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們要善於放棄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這是我們成長最大的障礙。


放棄核心競爭力,這是我們成長最大的障礙


有舍才有得,適當放棄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教給更多的夥伴,我們才能置換出更多的時間去獲取更大的成就。核心競爭力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競爭力,這種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比如P圖,是為了出圖紙,軟硬件技能,是為了完成項目,市場策劃,是為了完成營銷活動等等,這都是把業務做實的內生的能力,並沒有創造出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


還有一種競爭力,就是動態競爭力了。這種能力,是為了創造新的機會。比如,開拓一個新的市場或者業務線的能力,組建一個新公司的能力。這種能力都是為了把業務做大做強的一種外放的能力,會創造出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


就這兩種競爭力而言,很多職場人靠著死守自己的靜態核心競爭力,終年不變守在一個崗位上。從企業人才配置的角度看,他們作為一個專崗人才,把自己的職業發展和解決一種問題的能力綁在一起,所以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新的方法代替,你就會一直在這個位置上無法動彈。如果當這種問題被徹底解決的時候,比如市場窗口變了,或者技術升級導致這種問題不存在了,那這種競爭力就會徹底失去價值。比如現在高速上都使用了ETC,所有高速人工收費點的工作人員都在調崗下崗,這個時候,會收費的核心競爭力也就無用武之地了。當時代的洪流落下你,它不會看見你,更不會對你說一聲抱歉了。所以靜態競爭力掌握一個,就要教會其他人,把時間換出來去學習其他更多的新技能,千萬不能死守。


放棄核心競爭力,這是我們成長最大的障礙


而動態競爭力是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是去需要這種能力不斷去打破天花板。所以這才是我們一輩子放低姿態追求的安身之本的能力,而且這是極其難得和複製的能力,而且不用保護,別人學不去。


那為什麼總被教育要保護靜態競爭力呢,為什麼動態競爭力又很難被掌握呢?這就是咱們長期以來受到的教育,避免犯錯誤,和只做分內的事。這種教育對很多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但也是咱們巨大的機會。我們看一個現象,阿里和華為在人力資源部之外,又設置了一個部門去管人,這個問題就轉化成了為什麼中國的企業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管人,而西方的企業就只需要一個人力資源建立好制度就可以了。


這就是中西方教育差異,造成了咱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一些關鍵技能和思維方式,所以企業需要額外承擔幫咱們補課的責任。西方的教育鼓勵的是自主性的獨立思考,這使得西方人有很強的的突破性和創新性。而咱們中國的教育鼓勵的是權威和服從,這導致咱們中國的人才羊群效應是比較嚴重的,也就是不為自己負責,凡事只為權威負責。在偏向自由和民主的國家,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是得到鍛鍊的,因此培養出很多自主性和自律的人,他們懂得去承擔責任。剛看到一些行為的時候,他們會思考,是應該墨守成規,還是要創新。而在咱們國內提倡順從,和遵守的教育背景下,咱們的思維模式就是,別人都不這麼幹,我就不這麼幹,至少這樣不會出錯。可是這個邏輯下就嚴重的限制我們的創新,我們就會變成劣幣,最後被良幣驅逐。這種思維讓我們很難突破自己的能力,一直陷於靜態競爭力中無法自拔。


放棄核心競爭力,這是我們成長最大的障礙


企業發展,必須要我們每個人擁有自主性,獨立性,和創新性的優良品質,而這些品質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突破自己學習新的技能,這樣你才能成為企業的中流砥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