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请这样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核心提示

  在生活中,宠物的意外死去、亲人的因病故去,常常会让幼儿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影响。家长们可以借着清明节这个契机,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之际,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死亡这个话题。孩子可能会问起,“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此时,我们该如何回答?让孩子过早接触死亡这个话题,是否会引来悲观和绝望?对于幼儿的死亡教育有意义吗?

  也许,清明节可以成为死亡教育的契机,让孩子正确面对,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专家观点:死亡教育非常重要

  专家: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

  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因此张淑美认为,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清明节引发的生命教育

  专家:格格妈(崔华芳),专职于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宁波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浙江省负责人。太阳花绘本馆创办人。

  带孩子扫墓其实也是直面死亡的一种做法

  。 适宜地向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不惧怕死亡,这其实也是乐观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与孩子一起面对“死亡恐惧”。

  专家:桐桐妈,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在职博士后。

  关于死亡的恐惧还可能让他们出现很多反常的行为: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害怕和妈妈分开;担心自己会死;担心妈妈等重要亲人会死……. 由于死亡对于成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家长可能会无所适从,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这往往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个阶段产生对死亡的疑问和恐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怎么科学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说, 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也完全不一样。

  婴幼儿期间,用比喻法解释

  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幼儿园期间,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

  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 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有本能对危险认知的能力,国外也曾做 过实验,把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这些生理上的反应不足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徐主任说,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 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会恐惧,就不敢往河 中间走。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上了小学的孩子,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就像叶女士儿子一样,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徐主任说,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清明节,请这样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世界各国对孩子们“死亡教育”有不同的教学方案

  美国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 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

  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经超过1800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英国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 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法国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

  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编后语

  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是要教会孩子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 义, 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 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 使孩子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 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