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模仿傾向嗎?怎麼判斷?

airena


當你看到“模仿”這個詞時,你會想到什麼?你可能會想到一個喜劇演員模仿一個超級明星。你也可能會想到你的表妹在你姨媽不注意的時候模仿她。但是你知道模仿也是自然界中最迷人的概念之一嗎?動物和植物也模仿其他生物及其周圍世界的某些特徵。但它們為什麼這麼做?有必要嗎?

  • 圖注:模仿章魚可以模仿其他海洋生物。

如果動物表現出另一個物種的生理或行為特徵,甚至是通常發現動物的周圍環境的某些方面,人們可以觀察到它們的模仿行為。這在動物身上自然發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提供了生存的優勢。然而,它們不會故意模仿事物或其他物種。它們天生就具有這些特點,不必有意識地選擇學習或實踐!

什麼是模仿?

如果你曾經在大自然中徒步旅行,竹節蟲可能就近在咫尺。然而,你可能從來沒有發現過它們,因為它們看起來很像它們棲息的樹皮。

  • 圖注:竹節蟲棲息在樹枝上。

然而,這種精確的特徵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巨大的優勢。就像我們一樣,其他的捕食者無法發現這種動物的存在,這就阻止了它們在捕食行為中被殺死。太棒了,對吧?

但還不止這些!有時動物也模仿其他動物,以避免被更大的捕食者吃掉。它們還模仿外部特徵,如顏色和形狀,引誘獵物接近它們。

  • 圖注:與綠色植物完美融合的葉蟲

你甚至會發現許多不同的動物模仿其他種類的動物,以受益於它們的特殊特性。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總督蝶,它在翅膀的顏色和圖案上都模仿帝王蝶。帝王蝶是有毒的,所以總督蝶同樣不會被掠食者吃掉,因為它的翅膀模式與帝王蝶相似!

類似地,一種蛾類海參模仿危險的蜇人黃蜂,以避免成為獵物。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異齒蛇,它在發出嘶嘶聲宣傳它是危險的時候把頭壓扁。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動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進化出這些詭計和欺騙的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它們生存的可能性!

什麼是貝茨擬態?

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以一組昆蟲為例:A、B和C。在這些昆蟲中,只有B具有毒刺或其他對捕食者有害的特徵形式的有毒化學物質。另一方面,A和C看起來只像B,但是由於之前對B的不愉快經歷,捕食者會避開所有的A、B和C有機體,因為它們看起來很相似。這就是所謂的貝茨擬態。

  • 圖注:總督蝶和帝王蝶相似的顏色模式。

這種擬態是以英國科學家亨利·沃爾特·貝茨命名的,他開創了觀察亞馬遜蝴蝶模仿模式的工作。因此,上面提到的總督蝶模仿帝王蝶的例子很適合這一類。人們還可以觀察到乳蛇的貝茨擬態,它們的體色和有毒的珊瑚蛇一樣。

什麼是穆勒擬態?

這種類型的模仿與貝茨擬態只是略有不同。據說,如果一組動物產生相同的警告標誌,表明它們不好吃或危險,它們就會表現出穆勒擬態。然而,在這種模仿中,很難理解是誰在模仿誰,因為這兩種生物都是有毒的,但為它們的集體生存創造了同等的優勢。這也創造了這些模仿之間的互利互動。

  • 圖注:一種看起來像蜜蜂的雌性黃蜂。

因此,我們可以說,穆勒擬態動物也有類似的預警系統。這些顏色可能與動物身上的亮色圖案相同,都是在宣傳獵物不好吃或對捕食者有毒。一旦捕食者對一種表現出這種模式的動物有了不好的體驗,它將在未來避免所有類似的模式。一些依靠這種模仿的生物的突出例子是蜜蜂、小黃蜂和黃蜂,它們都是螫人的昆蟲,具有相同的黑色和黃色外部顏色。

為什麼動物要模仿?

模仿,就像動植物生物學中的其他一些現象一樣,是由進化的力量造成的。如果一個生物的外表使它在周圍環境中容易辨別,那麼它成為食物的可能性就相當高。因此,模仿有助於它們避免這種情況,促進生存。

  • 圖注:葉蟲,

葉蟲在植物間的偽裝和無毒動物對有毒生物的模仿都是有效的生存方法。

此外,一些動物也利用這種現象來吸引獵物,滿足它們的營養需求。一個迷人的例子是蘭花螳螂;與普通的綠色螳螂不同,這種螳螂呈現出淡紫色或粉色的微妙色調。這種現象有助於它欺騙前來給蘭花授粉的昆蟲,但最終卻變成了獵物!

  • 圖注:蘭花螳螂。

不像你在電視上看的喜劇演員,動物是為了生存而不是娛樂。這種模仿不僅壯觀,而且非常狡猾!


科技領航人


動物的模仿行為本質上是 通過模仿母親的行為,來學習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好好活下去的生存技巧,比如小貓之間的追逐打鬧其實實在學習捕獵。

有些動物“心理年齡”比較小,這一行為會保留到成年之後,比如被人類從小帶大並且照顧的很好的那部分寵物。

動物模仿人類一般多出現在“ 把寵物當孩子養”的家庭,這樣的寵物會從人類滿滿的愛意當中感受到母親的感覺,並且也有足夠多的機會和人接觸、學習。而模仿母親的行為又是本能,所以在這樣的家庭中就比較容易看到寵物模仿人類的案例。動物的模仿行為是先天性自然選擇和學習的。





平行宇宙旅行號


有過這樣的一個實驗,是人類小孩和倭黑猩猩作比較,比較模仿的動作,大致如下:

兩個參照實驗組分別由低於5歲的人類幼兒和倭黑猩猩構成,後者與人類之間存在極強的進化親緣關係。英國伯明翰大學和杜倫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觀察這些被試是否能夠學習並掌握兩組不同的動作:第一組動作是摩擦旋轉一個盒子並轉動手腕,第二組動作則是在盒子上按照特定方向劃線。

研究結果顯示大約有3/4的人類幼童能夠複製這些動作,或許這是迎合社交規範並向之前做過這一動作的同伴示好的某種進化機制。然而反過來,儘管經過反覆訓練之後,動物也能夠掌握一些特定動作,但是這項實驗中,46只倭黑猩猩均沒能成功模仿這些動作。

一般情況下,動物們可能會模仿那些已經有同類做過的動作。而為了排除某些動作受試者之前可能曾經學習過的幾率,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所採用的動作都是相當新穎的。第一組動作中,向受試的人類和倭黑猩猩展示的是一位演示者將手放在一個盒子頂部,並開始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盒子四次,在這過程中,演示者的手腕也跟著轉動了四次。

第二個動作中,演示者在盒子頂部畫出一條對角線,隨後沿著盒子四周邊緣的凹槽劃線。

在全部77位從英國伯明翰科學博物館參與實驗的兒童中,有77.8%的兒童能夠在觀看演示後重復做出第一個動作,而更為複雜的第二套動作也有39%的兒童能夠重複。但是剛果境內的倭黑猩猩們卻無法正確重複出任何一套動作。儘管同樣看過了演示操作,但它們見到盒子之後的第一反應仍然是用拳頭砸,撕咬,踢踹和搖晃,目的只有一個:把盒子弄開,看看裡面有沒有吃的。

在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們提到,有人提出,之所以這項實驗中人類幼兒表現特別好,是因為這些動作背後似乎並沒有什麼目的性。而此前的研究就已經發現,人類兒童表現出一種所謂“過度模仿”的行為,意思是他們會模仿大人的任何動作,而不管這些動作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或者這些動作是否具備實用意義。

綜上:動物具有模仿性,他們的模仿具有目的性,它們只會模仿那些明顯能夠產生某種具體結果的動作,比如打開盒子的動作做完後就能獲取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