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R73是蘇聯製造的短程空對空導彈,一問世就憑藉速度、射程、射角範圍等,與當時西方主流的同類別導彈拉開了1.5倍左右的數據差。

尤其是當時歐美國家認為貴且不實用的“向量推力與氣動複合控制”、頭盔瞄準技術等,蘇聯全部應用在了R73上,事實證明這是短程導彈的未來。

一、基本數據

說來也很諷刺,蘇聯本沒有出色的短程空對空導彈。美國的“響尾蛇”導彈亮相後,蘇聯命令三角旗生產設計局以此為版本,設計出蘇聯自己的“響尾蛇”。

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於是R73,這個被北約命名為“射手”的導彈誕生了。其彈體長度為2.9米,彈徑0.17米,重105公斤,射程在300米至20公里之間。離軸射角為正負45度,失速攻角正負40度。

相比之下,美製AIM9M“響尾蛇”導彈的實際射程約為5到8公里,離軸射角為正負28度,失速攻角正負20度。數據上的差距,讓導彈性能高下立判。

不過R73的20公里射程不是實際射程,需要與機載雷達系統搭配使用。單靠導彈自己的制導頭時,迎面與追擊射程分別為9與12公里,前者受限於制導頭的迎面探測距離,後者受限於導彈的動力性能。

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彈體前端依序裝置了攻角感應器、低展弦比後掠翼形鰭狀輔助翼、4片三角制動翼,制動翼是利用高壓氣體驅動(引線後方設有固體燃料高壓氣體產生器,保證制動翼的工作)。彈體後端則為4片帶有副翼的長翼弦主翼。這樣的外形設計,再加上向量推力發動機,保證了導彈優秀的飛行性能。

三角旗生產設計局將固態火箭推進器作為R73的動力系統,可利用噴嘴內的4枚偏向葉片產生向量推力,因此導彈在發射後可以進行60G的過載機動,能夠攻擊12G過載以下的目標。最小回旋半徑只有200米,是AIM9M“響尾蛇”導彈的一半。

這意味著當時主流戰機所能做出的一些超常規機動,根本無法躲避這款導彈的攻擊。

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R73的彈頭裝備著烏克蘭基輔國營兵工廠生產的MK80尋標器。這款憑藉紅外線成像制導的尋標器,固定在可動範圍為正負20度的動態平衡環架上,具備全方位攻擊能力。當與雷達、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和頭盔瞄準器匹配時,導彈擁有正負70度的離軸發射能力。

二、裝備進程

R73自1982年開始交付當時的蘇聯軍隊,除了米格23戰鬥機以外,米28、卡50直升機也能夠裝備。R73基礎型之後,蘇聯又發展出了多款衍生型號,其中主要的升級版有E、RMD、ME等。

其中“E”是增加射程的版本,導彈的尺寸、重量、制導頭都不變,只是更換了動力系統,因此最大射程增加至30公里。同時觸發引信增加了主動無線電引爆模式,因此大幅提高了命中率。

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RMD”是2009年莫斯科航展公佈的最新改款,升級後的導彈採用雙波段制導以增加抗干擾能力,離軸發射角度提升至正負60度之間,射程增加到了40公里。

印度最早將其安裝到了“幻影2000”H型戰機上,不過不具備與頭盔瞄準器相連的功能。為了保住金主客戶,俄羅斯為其單獨進行了性能上的升級,導彈與機載雷達搭配使用時也能正常攻擊20公里遠的目標。

印度使用後對產品很滿意,又將R73導彈安裝在自己的“光輝”輕型戰機上,性能方面與“幻影2000”的使用感覺無差,不過至於安全性就不敢說了。

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三、高級進階版

蘇聯將“ME”版的R73導彈命名為R74,這主要是因為此款在原版的基礎上改進幅度比較大。離軸發射能力擴大正負75度,最大射程延伸至40公里。這個距離就不再是短程空對空導彈的範圍了,而屬於中程空中纏鬥導彈。

要知道這款導彈的服役時間是1997年,性能卻遠超2009年公佈的“RMD”版R73。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R74沒有在外銷清單上出現過,也就是說這是俄國自己專用的武器。

2005年,R74換裝了最新的主動雷達制導頭。不過主動雷達制導頭的性能數據並不強,唯一的優點就是可以在惡劣天氣下工作,從而與紅外線制導形成互補。

40年前就問世的導彈,領先西方一代至今經久不衰,五代機也裝備

5年後,也就是2010年。俄羅斯對R74又進行了一次升級,主要是為了能夠讓蘇57為代表的五代機使用。離軸發射能力達到了正負80度,可以在慣性制導的途中,利用數據傳輸隨時更新目標信息,具備“射後鎖定”功能。

四、最後的最後

R73出生於1985年,在90年代被德國評價為領先西方同級別導彈整整一代。

2014年,日本的飛行開發試驗室前負責人曾有一篇詳細的文章分析過R73系列導彈,並肯定地說“響尾蛇”導彈的不斷進化正是美國追趕R73導彈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