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在西歐的歷史上有兩件事情算是比較出名,也有某種類似的情況,這兩件事情都與當時的西歐各國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們都是在外界武力威脅,文化入侵的背景下。通過某種強有力的政權穿針引線,把鬆散的西歐各國聚集在同一個旗幟下,通過“大義”的名義,通過長時間、大範圍的動員來完成對外來文化或者不同於西歐各國傳統文化的反滲透。

丕平獻土產生的教皇國和教皇國推動的十字軍東征

754年,法蘭克人的國王,西歐封建大一統王朝查理曼帝國的開創者查理曼的父親——矮子丕平,這位西方版的“曹操”進入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區打敗了當地的倫巴第人,同時拒絕了拜占庭人對此地的領土要求。把奪得的拉文那到羅馬之間的"五城區"贈給教皇作為教皇國的領土,以此作為教皇當年對他親自背書,給他塗聖油、加冕,承認他是新王朝的開創者的回報。此後歷代法國君主都以教皇的世俗庇護人自居。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這就是基督教傳頌了一千多年的“丕平獻土”,他讓教皇成為了中世紀影響歐洲政治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極,作為宗教改革前整個基督世界的“天下共”,一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

在西歐國家正在與各地的“蠻王”征戰,同時宣揚基督教“榮光”的時候,他們的老巢卻被人抄了。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異軍突起。伊斯蘭教穆斯林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和發動以宗教為旗號的戰爭。在此原則下,先知穆罕默德的後繼者--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實行了最大化武力,佔領了猶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城——耶路撒冷(基督教聖物“約櫃”“聖包皮”都放在此地),並將此地作為伊斯蘭教的聖城,同時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

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人度過了直布羅陀海峽,輕而易舉的擊敗了西哥特人並且讓整個西班牙葡萄牙伊斯蘭化,西班牙國王外逃。北非的穆斯林軍隊甚至進軍到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地帶,直接威脅整個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國家。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當時作為統一的封建王朝查理曼帝國已經分裂為三部分,這個時候,教皇國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再一次登上西歐政治舞臺。

在天主教教皇的允許和推動下,西歐各國國王和封建主們,聚集在“主的榮光”這一面旗幟下,以驅逐被穆斯林佔領地區和收復聖城為目標,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年、斷斷續續多達9次的軍事攻擊。因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聖物,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他們的行動就也叫“十字軍東征”。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


二戰結束後通過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與北約組織,讓美國開始成為歐洲新的“教皇國”

1945年二戰結束,而作為主戰場的歐洲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作為勝利方的英法傷痕累累,而作為失敗方的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更慘,不僅要賠款,還要割讓土地,德國甚至被一分為二,成為蘇美雙方實力角逐的場地。

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上所達成的協議雖然確定了戰後戰勝各國的利益劃分,但是,後來在非軍事化、民主化以及賠款等問題上,蘇、美主張不同。美國希望把有著強大經濟潛力和軍事潛力的德國拉倒自己這一方陣營來,而蘇聯因為靠近德國,則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國。最後經過一系列談判合約,德國分裂。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雅爾塔會議


早在戰爭結束之前,作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英美等國就對蘇聯在二戰以前如瓜分波蘭等東歐的勢力擴張感到不安。

他們不安不僅僅是因為蘇聯的軍事或者經濟實力或者勢力範圍的擴張。

就像一戰二戰前德國一樣,只要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那麼他們的經濟基礎構成一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他們的價值觀就是一樣的。不論什麼問題都可以坐下來談,大不了就是犧牲自己一部分利益或者其他國家的利益來達成共贏罷了。這也是為什麼德國能夠在帝國主義階段不斷擴張,引起一戰,同時在二戰前夕,英國可以在德國這麼強烈的侵略慾望下仍舊使用綏靖政策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但是蘇聯的“經濟基礎”不一樣,他們的制度和模式,思想和行為都不一樣。他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那麼在資本家看來,這就是挖了他們的根,因為資本主義的最基礎形態就是生產資料私有。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意識形態矛盾那就是不可調和的,特別是經過二戰,蘇聯已經把觸角從北歐三國一直延伸到了東歐西歐甚至於南歐國家,哪怕在法國,法國共產黨也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為了遏制蘇聯,為了遏制戰後西歐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實現資本主義模式的全球擴展和維序,同時達到美國稱霸世界的目標。美國推行了"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三根支柱,它們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內相繼出臺的。這意味著美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上三管齊下,對蘇聯實行政治上的孤立打擊、經濟上的封鎖和軍事上的包圍。其中"杜魯門主義"是"冷戰"政策的核心部分(我在前文《阿美利卡鐵拳和達瓦里氏鐵拳二選一》一文中有敘述)。

起因就是因為希臘、土耳其的政權危機,鎮壓兩國的共產黨。由此推而廣之,只要哪個地方有不同於其意識形態的社會或者政治運動,美國就宣佈這個地方有"共產主義威脅",就立即提供經濟、軍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比如邪惡軸心國)。"杜魯門主義"由此便成了對世界的干涉主義。"馬歇爾計劃"表面上是一項純經濟援助計劃,但實際上同樣是為了壓制共產主義的發展,進而從政治和經濟上取得控制西歐的主導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一個完全由美國領導和控制的純軍事組織,美國將西歐防務掌握在自己手裡,牢牢地確立了美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美國通過軍事渲染、經濟拉攏、意識形態大旗,成為二戰後歐洲新的教皇國。

北約的成立和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1949年4月4日,在美國的主導下,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

該組織有秘書處,負責組織會議的召開。有軍事委員會,由各國的參謀長組成,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並對下屬各主要戰區司令部實施領導。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

就像“自從有了XXXXX,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句話一樣。自從有了北約,鬆散和西歐各國在思想和軍事上就有了統一的方向,他們在美國的主導下,開始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對當時的蘇聯和其他位於東歐南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造成軍事威嚇,同時想加入北約必須有一個前提——夥伴國必須承認西方的民主、人權標準,並尊重現有邊界。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北約組織成立以後一直就是西方各國用來抵抗蘇聯方面意識形態入侵和文化滲透的“聖十字盾牌”,雙方通過扶植代理人和“第五縱隊”“軍事演習”等等各種動作來你攻我守。一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才暫時告一段落。

蘇聯解體以後北約的新“十字軍東征”

蘇聯解體以後,失去了“老大哥”的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其長期模仿蘇聯模式實行不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制度導致制度僵化,經濟停滯,並且之前因為被蘇聯控制導致改革失敗的原因,紛紛解體變色。

北約迅速調整戰略,以“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通過北約東擴和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竭力向中東歐和前蘇地區拓展影響,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說簡單點,就是他們趁著俄羅斯自顧不暇開始挖俄羅斯的牆角,儘量把勢力範圍往俄羅斯本土伸展,可以搞出一個包圍俄羅斯的代理人國家戰爭為最好。

後來他們還涉及南斯拉夫解體後的波黑戰爭,甚至繞過聯合國進行科索沃戰爭,空襲南聯盟導致南歐最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並且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前文有敘述),造成三名光明日報記者犧牲的罪惡慘案。作為北約主體國家,參與海灣戰爭,同時以“一管洗衣粉”出兵佔領伊拉克(前文有敘述),後來還介入利比亞內戰。

歷史上的今天:北約組織成立 冷戰模式下的“十字軍東征” 開始


而在現在, 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在新教皇國的領導下,北約成為新的“十字軍”,在他們眼中只有零和遊戲,沒有求同存異,這場仗說不定也會像中世紀的那次“十字軍東征”那樣,一直持續幾百年都不會結束。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的點贊、留言和轉發都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關注我,歷史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