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生命的真諦—清明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致良知四合院:生命的真諦—清明


清明節,是追思親人的日子,也是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的日子!曾經的問題,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如今有了答案:明心淨心,天清地明。 


人生是一條單行線。時間一秒一秒度過,生命一秒一秒延續。所謂出生入死,從出生起步,步步朝向終點。


如何度過這一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關於生死,古往今來的聖賢又有著怎樣的闡述?


我們來看一下《道德經》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在《道德經》中,老子闡述了關於人生命的不同狀態:


生之徒,十有三:有十分之三的人,特別善於呵護自己的生命;


死之徒,十有三:有十分之三的人,隨波逐流、漂漂盪蕩,生命缺乏主宰,終其一生,無非是完成邁向終點的過程。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有十分之三的人,因為不明白生死之道,甚至不明白人生之道,因而做出一些傷天害理之事。


以上是“出生入死”十種情況中的九種,9/10的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終點。但這些,都不是老子所倡導的真正的生死之道。


9/10的人,為何如此呢?“以其生生之厚”。因為太貪愛自己的生命,因而過度厚養自己的身體。然而,“反者道之動”,越是貪愛生命,反而越不能充分掌控生命。


致良知四合院:生命的真諦—清明




生命的真諦是什麼?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真正懂得生死之道之人,行走在路上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進入軍隊也不會被其他人或兵器傷到。犀牛無處對他投角,老虎對他無處伸爪,武器對他無處刺殺。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兕、虎、兵都不能傷及他,並非因為他刀槍不入,而是以此比喻,讓我們明白何為對自己真正的傷害。對人們生命造成傷害的,除了有形的動物和兵劍外,更大的傷害其實源自人們內心不好的貪慾及不當知見。


去除內心的不明與貪慾,心越來越澄澈,外界的傷害也不會對自己構成太大的威脅。因而沒有令其致死之地。有句話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意思就是君子不去危險的地方——這裡的危險,其實是指心中的小我。


每一個小我就意味著一個危險,君子去除了心中的“小我”,也就不會把自己置於危險之地。正如,一個人不去賭博,就永遠不會輸一樣。在光明的世界裡,黑暗中的問題都不存在。


孔子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陽明先生講:身之主宰便是心。


無論是老子、孔子抑或陽明先生,所傳遞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不要貪求生命本身的長短,而應探尋生命的本質。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剩下1/10的人在做的事情:呵護自己的心靈,故“死而不亡者壽”。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儒家倡導“死而不朽”,即有生之年要建功立業,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孔子有言:未知生焉知死,沒有弄明白“生”,探討死去後的事情也沒有意義。陽明先生的回答亦復如是。


弟子蕭惠曾就“死生之道”請教陽明先生,陽明先生回答:知晝夜即知死生。蕭惠又問先生:什麼是晝夜之道。陽明先生說:知晝則知夜。


蕭惠心中有疑惑:我難道還不知道晝嗎?


陽明先生回到心上解答蕭惠的疑問:如果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雖然生活在白天,也不過是“夢晝”,即白日做夢。


如何能度過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晝”?息有養、瞬有存,時時刻刻養護自己的心,時時與天理天道同頻共振。


讓天理長存心間,與天地相通,才叫“通乎晝夜之道”。明瞭晝夜之道,也就明白了生死之道。明白了生死之道,才明白了人生真正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